
💔房市警訊!台北豪宅持有11年只賺微利,扣除成本恐賠錢!
台北市大直豪宅聚落近日出現兩戶豪宅「解套」出售,持有時間均達11至12年,卻僅獲得微薄收益。敬業一路「太子美麗殿」9樓戶以每坪126.43萬元成交,屋主持有11年,僅賺94萬元;基湖路「忠泰美學」屋齡16年,持有12年,賺95萬元。扣除持有成本、交易稅費與房仲費用後,實際可能是小賠。專家指出,2012年房市高點後因奢侈稅、房地合一稅與央行多次房市管制,交易量減少,尤其大坪數豪宅轉手困難。持有者面臨「逃或撐」兩難,多屋或有資金缺口者可能不得不平轉或賠售。本文深入分析豪宅持有成本與市場變化,提醒投資人審慎評估資產布局,避免高價買進後陷入流動性風險與資金壓力。
最新消息 / 2025-07-23

⚠️省房屋稅別冒險!商辦改自住稅率恐觸法,3大重點你不可不知
在台灣,因房價居高不下,不少民眾轉向價格較低的「商業宅」或「工業宅」購買,但卻存在著重要的法律風險。台中市地方稅務局提醒,雖然商辦大樓可以遷入戶籍,看似符合自用住宅的申請條件,但若實際用作住宅,可能違反《都市計畫法》,最高將面臨6至30萬元罰鍰,並可能被勒令停止使用。此類房屋稅雖可申請自用住宅優惠稅率,稅負相對較低,但違規風險不容忽視。購屋前應仔細調閱建物謄本,確認用途是否為「住商」或「住宅」,避免登記為「辦公室」、「店舖」等用途。本文深入解析商辦當住宅使用的法律界線、稅務差異及潛在罰則,提醒消費者在追求節稅的同時,務必慎防違法,避免因小失大。正確認識房屋用途與法規限制,是保障自身權益的關鍵。
最新消息 / 2025-07-23

💰你真的會看地價稅單嗎?錯一項恐損失上萬元!
地價稅每年11月開徵,適用「總歸戶制」──同縣市土地合併課稅,跨縣市則會收到多張稅單。重點是務必檢查「稅地種類」與「課稅土地清單」:若土地應屬自用住宅用地但被列為一般土地,將錯失千分之2之低稅率,反而遭高額課稅。自用住宅用地享稅率僅千分之2,但需在土地上設戶籍、無出租且面積在規定內,使用狀況變更時應主動申報。申請優惠時限為每年9月22日前,逾期申請只能明年適用。收到稅單後,應細查地號、地價、用途與稅額是否正確;若申請錯誤或使用狀況不符,盡早向稅捐稽徵機關申訴,以避免多繳或錯失減免機會。專業諮詢(如地政士、會計師)可協助複雜情況。總之,每年11月收到地價稅單就要謹慎查核,掌握申請時機,才能保住權益並節省稅金。
最新消息 / 2025-07-23

💎房價漲不停,新成屋市場卻熱翻!五大購屋熱區搶先報
近年來,台灣房市面臨原物料上漲、土地成本增加及缺工等多重挑戰,導致新建案價格屢創高峰。然而,儘管房價高漲,新成屋依然受到大量購屋族青睞。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數據,2025年上半年桃園市屋齡5年以下新成屋的買賣移轉筆數高達4,120筆,佔全市總交易的32.2%,名列全台第一。苗栗、嘉義、宜蘭及彰化也因房價基期低且具建設題材,成為新成屋購屋熱區。這些區域新成屋具備交通便利、生活機能提升及較高的性價比,吸引許多年輕首購族及置產族群。本文深入分析五大熱區的新成屋市場動態、成長因素及未來趨勢,並提供實用購屋建議,助消費者掌握最新市場脈動,找到理想住宅。
最新消息 / 2025-07-23

🏡繼母賣房給繼子,別踩稅務地雷!必知「二親等」贈與規定與過戶流程大解密
近年來,繼親與繼子女間的不動產買賣日益普遍,但法律與稅務規範往往容易讓人誤解。根據民法及遺產及贈與稅法規定,繼母與繼子女屬二親等以內的姻親關係,其間的財產買賣視同贈與。高雄許先生向繼母購屋即須依此規定辦理,賣方必須於訂約後30日內申報贈與稅,並檢附買賣契約與支付價款證明,取得國稅局核發的「非屬贈與同意移轉證明書」,才能向地政機關完成過戶手續。此規定意在防止稅務逃漏,保障交易合法合規。若未遵守,將可能面臨罰款或過戶困難。專家建議,買賣雙方應提前準備完整證明文件,並主動申報贈與稅,避免未來稅務爭議。此案例提醒所有涉入繼親不動產交易者,務必了解相關法規,妥善安排交易流程,確保自身權益及交易安全。
最新消息 / 2025-07-23

💰高薪族首選:新竹房市寬限期貸款+稅務優惠,打造驚人財富增長!
新竹房市在科技產業蓬勃發展帶動下,房價持續攀升,成為投資熱點。一位竹科工程師在3年間,憑藉1200萬元購屋成本,成功以2700萬元售出,實現1500萬元的驚人獲利。此案例彰顯了寬限期貸款與房地合一稅制下的重購退稅機制,如何成為換屋族群的重要理財工具。透過寬限期降低初期還款壓力,配合重購退稅節省稅費,工程師成功以較低負擔完成資產升級。此現象反映新竹科技新貴薪資高且理財靈活,助力房市價量持續活絡。然而,專家提醒,寬限期雖降低短期負擔,長期仍需謹慎規劃財務,避免過度槓桿風險。本文將深入解析新竹房市行情、寬限期貸款運用、稅務優惠規範與換屋策略,提供購屋者和投資人全面的理財思考,助力在多頭房市中穩健獲利與資產管理。
最新消息 / 2025-07-23

💥央行「掃蕩投機客」政策大解密,房市將迎來大轉折?
2025年,台灣央行推出第七波信用管制措施,以強力手段抑制房市過熱,反映出央行對銀行不動產放款集中度及投機行為的高度警戒。台經院專家指出,今年房市呈現「前高後低」格局,隨著買氣明顯降溫,未來半年內部分區域房價可能出現鬆動,尤其槓桿過高的投資族群將面臨資金壓力。政策對投資客與小型建商影響最大,首購族和現金較充裕者受影響較輕。房價短期內仍受營建成本與土地成本高企影響,預計將在高位震盪。央行此舉意在掃蕩投機客,促使市場回歸理性,避免泡沫風險擴大。面對未來不確定性,專家建議購屋者保持謹慎,注重財務健康,切勿過度槓桿,以降低潛在風險。這場信用管制不僅是政策調整,更是房市可能轉折的重要信號,值得買賣雙方密切關注。
最新消息 / 2025-07-23

🤯住得起?房貸負擔率飆升,五縣市家庭財務告急警訊曝光
近年來,台灣多個縣市房價大幅上揚,導致房貸負擔率明顯攀升,特別是新竹縣以46.78%居冠,成為全台房貸負擔率增幅最高的地區。受到全球AI產業帶動,竹科周邊房市熱絡,房價快速攀升,雖科技族群收入不錯,但仍面臨沉重的房貸壓力。嘉義縣在多項利多建設加持下,房價上揚,房貸負擔率也突破合理範圍。全台平均房貸負擔率逼近46%,意味著多數家庭需將近半數收入用於繳納房貸,壓縮生活品質並增加財務風險。本文深入探討五大縣市房貸負擔率攀升背後的產業與經濟因素,並針對高房貸壓力的家庭提出理性購屋與財務規劃建議,提醒購屋者量力而為、避免過度槓桿,以穩健面對未來可能的利率上升與房市波動,保障家庭財務健康與生活品質。
最新消息 / 2025-07-23

🙅信貸+房貸+超貸「0元購屋術」?當心違法陷阱與刑責糾纏
近年來,「0元購屋術」在房市中廣為流傳,特別是搭配政府推出的新青安優惠貸款,讓部分購屋者誤以為能輕鬆達成「零頭款買房」。此購屋手法通常結合信貸、房貸及超貸,利用「AB約」(陰陽合同)向銀行詐貸,以取得超額貸款支付頭期款,達到看似無需自備款的效果。理財專家警告,這種操作風險極高,不僅使購屋者的債務負擔劇增,還可能觸犯刑法,面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及罰金。更嚴重的是,一旦被銀行查出,貸款將被撤銷,信用紀錄受損,未來貸款申請將遭拒,導致信用破產。專家呼籲,購屋應依據家庭收入合理規劃房貸負擔,建議月房貸不超過收入三分之一,並保持足夠儲蓄應付突發狀況。合法、穩健的理財方式才是實現購屋夢想的根本,切勿輕信違法且不切實際的投機操作,以免落入陷阱,成為人生財務的重大負擔。
最新消息 / 2025-07-23

🎓【富爸媽神助攻】大學生首購熱潮爆發,貸款成數、總價雙創新高!
近年來,台灣年輕世代面對高房價壓力,購屋困難普遍存在。然而,根據最新聯徵中心數據顯示,20至25歲且具大學學歷的年輕購屋族群,在政府推動的新青安貸款優惠政策及部分「富爸媽」資助下,買房熱潮逆勢上揚。2024年,該族群新增房貸筆數達1821筆,創下五年同期新高,佔全體買房者1.5%,較去年同期增加0.2個百分點。購屋平均總價約1137萬元,核貸成數達七成五,貸款利率低於前一年,顯示此群體貸款條件優渥,信貸管制未對其造成重大影響。在央行持續信用管制,整體房市買氣冷淡的背景下,首購族尤其是年輕大學生成為市場重要買盤。本文將探討新青安貸款政策如何推動年輕購屋,以及父母資助在這波買房潮中的關鍵角色,並針對年輕族群與其家庭提供實務理財與購屋建議,協助他們在高房價環境中穩健築夢。
最新消息 / 2025-07-23

💎桃園「借錢」蓋捷運、蓋社宅?首檔永續債券內幕全解析!
桃園市正值建設高峰期,面臨捷運與社會住宅龐大資金需求,財政壓力沉重。為解決資金瓶頸,市議會於2024年通過《建設公債發行自治條例》,規劃發行60億元永續發展債券,專款投入捷運與社會住宅兩大核心建設。永續債券結合環境與社會效益,不僅符合全球ESG投資趨勢,也能吸引具社會責任的投資者,並有助降低籌資利率。桃園此舉借鑒台北與高雄經驗,強調資金用途透明與效益可衡量,並計畫於2025年視市場利率適時發行,確保取得良好融資條件。該計畫不僅緩解財政壓力,促進城市基礎建設,也提升桃園國際形象與永續評級。未來須強化資訊揭露、擴大投資人基礎,並制定風險因應策略,確保債券成功發行並發揮最大效益。桃園永續債券的發行,標誌著城市治理與財政管理的創新轉型,為地方永續金融開創典範。
最新消息 / 2025-07-23

🚀PCB產業新紀元:燿華(2367)泰國廠點火,搶攻AI、低軌衛星、車用三大高值化商機!
隨著中美貿易緊張與地緣政治風險升高,馬來西亞因具備戰略位置、稅收優惠與產業政策利多,成為全球企業供應鏈重組下的理想落腳地。其工業不動產市場因吸引外資設廠、電動車供應鏈、半導體封測與高科技製造業進駐而快速升溫。馬國擁有明確的外資擴廠誘因,包括租稅減免、土地取得便利、自由貿易區與穆斯林國家門戶優勢,成功吸引日韓台企業布局,特別是雪州與柔佛州成為熱門選擇。在「中國+1」策略下,馬來西亞正從「製造大國的次中心」轉型為高端製造樞紐,工業地產的潛在報酬與資產價值正逐步抬升,成為長期投資人與機構資金關注重點。
最新消息 / 2025-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