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能專區崛起!彰濱崙尾東如何打造太陽能光電產業聚落?
彰濱崙尾東工業區作為台灣老工業區成功轉型為綠能專區的典範,展現了產業轉型與政府政策協力的重要成果。該園區利用獨特的潮間帶地理優勢,積極發展海上及陸上太陽能光電設施,現已有六家綠能廠商承租,累計綠電產能達340MW,實現滿租狀態。透過「只租不售」的長期租賃策略,有效降低業者投資風險,吸引多元廠商進駐,並促進當地就業與經濟發展。大葉大學專家指出,合理的規劃與明確區域劃分,有助於減少社區反對聲浪,彰化地區充足日照條件更為光電產業提供天然優勢。此外,鄰近的雲林台西產業園區也採取智慧綠色產業多元策略,結合綠能與物流、製造,提升產業聚落彈性。彰濱崙尾東區的成功經驗不僅證明老園區轉型綠能的可行性,更為全台其他工業區綠能化提供寶貴範本,未來有望成為推動台灣永續發展的重要引擎。
最新消息 / 2025-07-11

地方財政大翻轉!財劃法新制如何推動台灣城鄉均衡發展?
《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案近日於立法院三讀通過,根據最新稅收試算,中央每年將額外撥付約3293億元予地方政府,顯著提升地方財政自主能力。台北市長蔣萬安指出,此舉對推動地方大型公共建設與完善公共服務具有劃時代意義。修正案調整所得稅、營業稅等稅收分配比例,使地方政府能獲得更穩定且充裕的財源,擴大預算彈性,強化地方治理。專家認為,財劃法不僅有助於縮小城鄉財政差距,促進區域均衡發展,還可提升地方政府財政透明度與管理能力。然而,中央與地方仍須強化協調機制與監督制度,以確保財政資源合理使用。以台北市為例,財劃法的通過為捷運建設、老舊校舍改建、親水城市等重大項目提供了穩定資金保障。未來,隨著財劃法逐步落實,台灣地方自治與公共建設將進入新階段,地方財政自主與公共服務品質有望同步提升,推動整體社會經濟均衡發展。
最新消息 / 2025-07-11

👉國土計畫法卡關7縣市全解析:農地限制、違章工廠與原民聚落爭議
2016年施行的《國土計畫法》旨在建立合理土地使用秩序,兼顧國家發展與環境永續,但藍營執政的七大縣市(新北、桃園、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台東)遲遲未提交國土功能分區圖,導致國土計畫推動停滯。地方政府質疑法案嚴重限制農地使用,農民生計受損,特別是禁止農地上興建加工廠、農舍及集運設施,且違規刑責與罰金過重,甚至被稱為「農地死刑法」。此外,檢舉獎金機制引發社區對立,原住民文化聚落也面臨拆遷壓力。內政部強調國土計畫法能加強國土保育與農地管理,並輔導違規工廠轉型,促進土地永續利用。專家建議應放寬農地附屬產業與加工用途,並兼顧農民生計與環境保護。未來,中央與地方需深化溝通,妥善調整政策細節,化解矛盾,推動國土計畫順利落實,保障農業發展與國家永續。
最新消息 / 2025-07-11

📦2025最強物流基地!桃園航空城+自貿港區完整運籌優勢公開
2025年,AI伺服器與半導體供應鏈全球重組,桃園憑藉國際機場、臺北港、自由貿易港區與高密度工業區,成為全球AI產業物流運籌樞紐。全台9成AI伺服器產能集中桃園,輝達、微軟、Supermicro等國際大廠與物流巨頭DHL、酷澎相繼進駐,帶動AI伺服器產值與供應鏈聚落升級。遠雄自貿港區24小時快遞清關、貨物免稅、冷鏈與整合型倉儲優勢,助攻跨境海空運物流整合。ASML、DHL搶佔桃園基地,正是看中桃園物流運籌與AI聚落完整性。本文解析桃園物流運籌優勢、AI伺服器產業鏈與國際招商實績,揭露桃園如何成為台灣AI伺服器出貨核心與全球運籌熱點。
最新消息 / 2025-07-11

🏠北區國稅局提醒:合建分屋找補款稅務申報錯誤,小心補稅+罰鍰!
自《房地合一稅2.0》上路後,地主與建商合建分屋,若因交換房屋價值低於土地價值而收取「找補款」,該筆金額依法視為出售部分土地所得,須課徵房地合一稅。許多地主誤以為找補款屬房屋與土地互易,仍適用20%優惠稅率,實則應依土地持有期間適用35%或45%一般稅率計算,錯報恐遭補稅與罰鍰。本文詳解找補款定義、稅務意義、申報流程與適用稅率,並透過實例解析常見申報錯誤與稅務風險。提醒地主應妥善保存交易憑證,依規申報,必要時諮詢稅務專家,避開房地合一稅稅務地雷,確保合建利益最大化。
最新消息 / 2025-07-11

🏠預售屋轉讓新規必懂!房地合一稅申報錯誤恐被補稅罰款
自2021年7月1日起,房地合一稅2.0新制正式實施,將2016年後取得的預售屋及其基地納入課稅範圍。申報時,個人出售預售屋必須以「實際收取受讓人給付的金額」為準,而非預售屋買賣契約書上的總價,避免短報稅基導致補稅和罰鍰。成交價額認定是以讓與人實際收到的款項為基礎,排除受讓人後續支付建設公司的款項。取得成本則是讓與人實際支付給建設公司的價款。可減除費用部分,若有費用憑證則按實際核實,若無憑證,則按成交價3%計算,封頂30萬元。案例顯示,錯誤申報成交價與取得成本容易引發稅務糾紛和補繳稅額。專家建議賣方應妥善保存交易文件和費用憑證,並在申報前尋求專業稅務協助。合理、準確申報是避免稅務風險的關鍵,也是順利完成預售屋交易稅務申報的重要保障。
最新消息 / 2025-07-11

📢賣預售屋怎麼報稅最省錢?房地合一稅2.0精準申報技巧大公開!
自2021年7月1日起,房地合一稅2.0新制正式實施,將105年後取得的預售屋及其土地交易納入課稅範圍。新制將推計費用率由5%降為3%,並設置30萬元封頂,主要目的為抑制短期炒作及防堵租稅規避。申報時,成交價額以受讓人實際支付給讓與人的款項為準,取得成本則為讓與人支付建設公司的價款,可減除費用依憑證核實認列,無憑證者則按成交價3%計算。實務案例顯示,若申報不當,容易導致補稅與罰鍰,尤其在預售屋權利讓與時,更需嚴格區分讓與價款與合約總價。納稅義務人應保存所有費用憑證,並確實依規定申報,避免因誤報短報而受罰。建議賣方及早諮詢稅務專業人士,合理規劃稅務負擔,以降低交易風險。本文詳細解析房地合一稅2.0計算規則、申報流程及常見誤區,幫助納稅人正確申報、合規節稅。
最新消息 / 2025-07-11

桃園房價這樣買最划算!15坪小宅與35坪換屋宅全面剖析
桃園房市近十年來持續活絡,尤其是15坪以下小坪數與35至45坪中坪數住宅交易量大幅增長,分別達29%與24%。桃園以親民房價和寬敞空間,吸引了大量育兒族與「脫北族」換屋族群。育兒族因桃園出生率居六都之首,選擇購買三房或四房的中坪數住宅,滿足家庭成長需求,且貸款門檻相對友善。另一方面,受雙北高房價壓力影響的「脫北族」,尋求更大生活空間與合理價格,轉向桃園中坪數住宅,改善生活品質並減輕財務負擔。此外,小坪數住宅多集中於桃園區、A7及青埔特區,靠近交通樞紐,成為單身青年與投資族的熱門選擇。整體而言,桃園中小坪數住宅因交通便利、生活機能完善與價格優勢,成為雙北客群置產首選,未來隨著交通建設持續完善,該市場仍具長期成長潛力,是自住與投資雙贏的重點標的。
最新消息 / 2025-07-11

2025最新!農地賣錯對象恐吃百萬稅單,5招自保超實用
近年農地買賣交易熱潮,但稅務規定暗藏陷阱!高雄國稅局近日揭露,吳小姐因代理人誤判,將農地賣給一般公司未申報房地合一稅,遭稅局追補600多萬元稅款與罰鍰。所幸經納保官介入,發現其中9筆屬河川區用地,不在課稅範圍內,成功退稅與減罰。本案揭示農地買賣必須同時符合「取得農業用地作農業使用證明」與「交易對象為農民或農業機構」兩大免稅條件,否則即失去優惠,須課徵房地合一稅與土增稅。重大交易務必謹慎審核,並善用納保官救濟,保障自身權益。
最新消息 / 2025-07-11

🌍別只看AI!2025最具潛力產業「碳捕捉」全球瘋搶,投資地圖曝光
全球氣候變遷加劇,碳捕捉技術(DAC)成為科技與投資巨頭的新戰場。比爾蓋茲、貝佐斯、孫正義等富豪齊聚倫敦,搶投能直接從空氣中捕捉二氧化碳的創新技術。儘管目前成本高達每噸1,000美元,回報率有限,仍吸引超過1,636億元資金投入。專家分析,企業因AI數據中心耗能龐大,減碳壓力迫使巨頭布局,且雄厚財力讓他們能率先卡位未來1.2兆美元碳市場。未來DAC若降至每噸100美元,商機將全面爆發。本篇帶你深入解析碳捕捉技術原理、國際富豪投資版圖、三大驅動力與市場風險,掌握下一波碳權與氣候投資關鍵趨勢。
最新消息 / 2025-07-11

再生能源+沼氣發電雙案掛牌!碳權價格、效益、交易規則全解析
台灣碳權交易市場自2024年底首筆交易成功以來,迅速進入實質運作階段。首宗交易由台北101大樓停車場節能專案以每公噸3500元成交30公噸碳權,開啟排碳有價時代。2025年碳費制度即將實施,企業排碳行為全面納管,碳權需求明顯攀升。近期漢寶農畜產公司再度上架兩筆碳權案,合計750公噸,分別為500公噸的農業再生能源專案與250公噸的沼氣發電專案,價格分別為每公噸3000元及4000元,交易期限為一年。碳交所採自願減量專案碳權交易,交易方式包含雙方議價與掛牌定價,專案類型多元,涵蓋再生能源、節能改善及廢棄物氣體回收等。2025年碳費政策將規範大型排放源,推動碳費與碳權雙軌並行,企業須提前布局減碳策略。碳權交易不僅促進企業減排,亦成為品牌形象與財務策略新工具,帶動國內碳市場蓬勃發展,邁向永續低碳經濟新時代。
最新消息 / 2025-07-11

🏢勞工宅政策新制上路!乙工區、商業區住宅比例、社宅獎勵一次整理
新北市首度開放乙種工業區可興建只租不售的企業勞工住宅,為解決缺工、公安與宿舍違章問題,並兼顧動保、淨零政策目標,城鄉局修訂《都市計畫法新北市施行細則》,增訂工業區合法宿舍條款,同步放寬商業區住宅比例、提高社宅捐贈容積獎勵至50%,並新增保護區與農業區動物收容處所容許設施。政策上路後,預期將改善工業區環境、帶動乙工區地價與租金行情,提升企業招工誘因,減少公安事故。勞工宅配套容積獎勵、節能綠化免計容積規定,助企業兼顧ESG永續與營運效益。此案亦成為全台首例,有望成為未來各縣市產業住宅政策修法參考,開創產業、住宅、都市更新與動保政策共榮新局。
最新消息 / 2025-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