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看上15坪套房,貸款竟「砍半」?揭秘銀行不說的秘密:為何你的房貸成數被腰斬!

作者:小編 於 2025-07-22
324
次閱讀

🏠 房貸縮水買家難貸款?短期交易、坪數小成關鍵!

一名網友在PTT抱怨,自己看中的15坪大套房,竟只能貸到3~5成,與前屋主可貸8成形成巨大落差。網友分析,這類小坪數、非蛋黃區、屋齡高、且一年底短期轉售的物件,本就容易遭銀行鑑價壓低,導致貸款成數下滑。若買家又非公教、醫師、國營職員等優質條件者,風險更高,自備款需增加。此外,若為投機客裝潢後轉售,售價常被墊高,貸款比也會被壓低。專家建議,購屋前應善用實價登錄查詢歷史交易紀錄,避開短期炒作與銀行不易核貸的高風險物件。

💔看上15坪套房,貸款竟「砍半」?揭秘銀行不說的秘密:為何你的房貸成數被腰斬!

📖 文章目錄

  • 引言:搶房潮下的殘酷現實?為何首購族也難貸到滿意成數?

  • 套房貸款的潛規則:銀行眼中的「高風險物件」究竟是哪些? 📉

  • 銀行鑑價與核貸成數的關鍵因素大公開 📊

  • 如何避免買到「難貸物件」?專家教你5招自保術! 🛡️

  • 觀點與建議:面對房市挑戰,聰明買家這樣做! 💡

  • 結論:買房路上,資訊透明與謹慎評估是你的最佳武器! 🚀


引言:搶房潮下的殘酷現實?為何首購族也難貸到滿意成數?

在台灣這波洶湧的房市浪潮中,買房成為許多人遙不可及的夢想。即使好不容易看中了心儀的物件,滿懷希望地走向銀行,卻可能被一盆冷水澆熄——房貸成數不如預期,甚至被「腰斬」!一名網友在PTT上的抱怨,精準地戳中了無數購屋者的痛點:明明有首購資格,看上一間屋主去年才貸到8成的大套房,自己卻只能貸到3-5成,讓他大嘆「根本就是套牢了吧!」

這番話引起了廣泛共鳴,也揭示了房貸市場一個殘酷的現實:銀行核貸並非單純看「首購」身份,更深層的原因藏在物件本身、借款人條件,以及當前整體金融環境的「水位」之中。尤其對於近年熱門的「小坪數套房」物件,其貸款難度更是讓許多買家措手不及。

究竟是哪些不為人知的「潛規則」,導致銀行對特定房產物件特別保守?當銀行房貸「滿水位」時,哪些物件會被優先排除?而面對複雜的鑑價標準和日益收緊的貸款政策,購屋族,尤其是首購族,又該如何自保,避免落入「高自備款、低貸款成數」的窘境,讓原本的購屋夢想變成一場套牢的惡夢?本文將深入剖析這些核心問題,助您看清房貸市場的真相,聰明應對。


📉 套房貸款的潛規則:銀行眼中的「高風險物件」究竟是哪些?

在銀行眼中,所有房屋物件都會被賦予一個「風險評分」。而小坪數套房,往往因為其特殊的產品定位和市場流通性,容易被歸類為高風險物件,進而影響貸款成數。這背後有幾個關鍵因素:

📏 坪數迷思:15坪是甜蜜點還是地雷區?

  • 銀行偏好與市場流通性:銀行在評估房屋貸款時,除了考量物件本身價值,更會考量其未來轉手難易度(即市場流通性)。一般來說,銀行會認為20坪以上的物件擁有較好的市場流通性,因為其適用客群更廣,無論是小家庭或單身族群都可能考慮。

  • 15坪套房的尷尬定位

    • 過小不易脫手:對於15坪左右的套房,銀行會認為其坪數較小,客群相對受限,未來轉手速度可能較慢,脫手難度較高。

    • 自住或投資的模糊界線:銀行也難以判斷購屋者購買套房是為了自住還是投資。如果判斷為投資,其風險係數會更高,因為投資客通常更看重短期收益,一旦市場波動,違約風險也可能提升。

  • 實務操作:因此,許多銀行會針對15坪以下的套房設定更嚴格的貸款條件,例如:

    • 直接降成數:即使是首購,也可能從一般住宅的8成降至6-7成,甚至如案例中提到的3-5成。

    • 提高利率:可能給予較高的貸款利率。

    • 要求擔保品或保人:增加貸款門檻。

☠️ 投機客的陰影:短期交易的致命傷

  • 銀行對短期交易的警惕:文章中網友們點出的「1年內短期交易」是貸款成數被砍的關鍵因素之一。銀行對於短期內頻繁交易的物件會特別警惕,因為這通常與投機行為有關。

  • 投機客的操作模式:投機客往往以低價購入物件,稍作整理或裝潢,便在短時間內高價轉手,賺取價差。銀行擔心:

    • 真實價值被灌水:高價轉手可能導致房屋實際價值被虛報,存在泡沫風險。

    • 違約風險高:投機客若遇到市場反轉或資金壓力,更容易選擇違約,將風險轉嫁給銀行。

  • 貸款成數與前手成交價的限制:銀行在鑑價時,會參考近期實價登錄資訊,但對於短期交易物件,核貸成數通常不會高於前手成交價,甚至會以較保守的態度進行鑑價,要求買家準備更高的自備款。這解釋了為何案例中的屋主去年能貸8成,但原PO卻不行,因為原屋主是購入者,而原PO則是接手短期交易物件的買家。

🏚️ 屋齡的考驗:老套房的貸款困境

  • 折舊與維護成本:房屋會隨著屋齡增長而折舊,尤其對於套房這種可能使用頻率更高、維護較不仔細的產品。屋齡較老的套房,銀行會評估其:

    • 殘值較低:未來轉售價值會持續降低。

    • 維護成本高:老舊管線、結構問題可能導致維修費用高昂,間接影響房屋價值。

  • 貸款年限限制:許多銀行對於屋齡較高的房屋(例如30年、40年以上)會限制其貸款年限,例如「房屋屋齡+貸款年限≦50年」或更短。貸款年限縮短意味著每月還款金額增加,增加了借款人的負擔和違約風險。

  • 都更風險:老舊套房雖然可能有都更潛力,但在都更完成前,其風險評估較高。都更的不確定性(時間長、變數多)也會影響銀行的核貸意願。

📍 地點的決定性:蛋黃區與蛋白區的天壤之別

  • 地點是房產的硬道理:無論是套房還是大坪數住宅,地點永遠是決定價值的核心因素

  • 「台東的15坪當然沒人要貸,台北一定有人貸」:網友的這句話點出了關鍵。位於台北市蛋黃區(大安、信義、中正、松山、中山區)的15坪套房,與台東或偏遠地區的15坪套房,其市場價值、流通性、增值潛力都天差地遠。

  • 銀行對不同地區的風險偏好

    • 蛋黃區:即使是小坪數,只要位於交通便利、生活機能完善、學區優良的蛋黃區,其保值性、增值潛力及市場流通性都較佳,銀行核貸意願和成數通常會較高。

    • 蛋白區/偏遠區:若物件位於機能不佳、人口外流、交通不便的區域,即使是相同坪數,銀行也會因為其潛在風險高,而大幅降低核貸成數,甚至拒貸。

💼 個人財力的限制:銀行評估的隱藏門檻

  • 銀行不是慈善機構:除了物件本身條件,銀行最重要的考量是借款人的還款能力與信用狀況

  • 收入與職業穩定性

    • 薪轉證明:穩定且足夠的薪資轉帳證明是銀行最看重的。若像網友提到的「無薪轉」,即使有其他收入來源,銀行也會更加審慎。

    • 職業類別:醫生、公教人員、國營事業員工等,在銀行眼中屬於「違約率極低」的優質客戶,即使物件條件稍有不足,也可能獲得較好的貸款條件。

    • 負債比:借款人的負債比(每月還款金額佔月收入的比例)也是關鍵。若現有債務過高,會壓縮房貸還款空間。

  • 信用紀錄:個人聯徵信用報告是銀行評估的核心。信用卡遲繳、信用瑕疵、過多小額貸款等,都會嚴重影響銀行對借款人的信任度,進而影響貸款成數甚至被拒貸。

  • 資產證明:除了收入,存款、股票、其他不動產等資產證明,也能作為還款能力的補充佐證,有助於提高銀行對借款人的信心。


📊 銀行鑑價與核貸成數的關鍵因素大公開

銀行的房貸核貸流程並非黑箱作業,而是基於一套綜合性的評估體系。了解這些關鍵因素,能幫助購屋者在買房前有更清晰的預期,並為自己爭取更好的貸款條件。

💧 銀行「滿水位」效應:市場供需與風險控管

  • 銀行資金成本與風險承受度:銀行手中的資金並非無限,且需考量自身的資金成本和風險承受度。當整體房市交易熱絡,大量資金湧入房貸市場時,銀行可能會出現「房貸滿水位」的情況,意即其放款額度或風險承擔已接近上限。

  • 挑選優質客戶與物件:在此情況下,銀行會變得更加挑剔,優先選擇那些風險最低、獲利空間較高的客戶和物件。這意味著,一般條件的物件和客戶,即使在平常時期可以貸到不錯的成數,在「滿水位」時期也可能被銀行打入冷宮,導致成數被調降。

  • 利率與成數的拉扯:在「滿水位」時,銀行可能會透過調高房貸利率或降低貸款成數的方式,來篩選客戶、控制風險。這也是為何原PO即使有首購身份,仍難以貸到理想成數的原因之一。這並非針對個人,而是整體市場環境所致。

🏛️ 鑑價的四大支柱:市場行情、房屋條件、借款人信用、銀行策略

銀行在決定核貸成數和利率時,會綜合考量以下四大要素:

  1. 市場行情與區域發展潛力

    • 實價登錄數據:銀行會參考該房屋所在區域近期半年至一年的實價登錄成交價格,作為鑑價的核心依據。

    • 區域發展:該區域的未來發展潛力(如捷運開通、新興產業進駐、學區優勢、商圈成熟度)也會影響銀行對房屋價值的評估。發展潛力佳的區域,房屋保值性高,銀行核貸意願較高。

    • 周邊嫌惡設施:如殯儀館、垃圾場、高壓電塔等,都會影響房屋的鑑價,進而降低貸款成數。

  2. 房屋自身條件

    • 坪數與格局:如前所述,大坪數通常優於小坪數套房,方正格局優於畸零格局。銀行偏好主流且具備普遍市場接受度的房屋。

    • 屋齡與建築結構:新屋通常比老屋更容易貸到高成數。RC(鋼筋混凝土)結構優於加強磚造。屋齡過高可能限制貸款年限,進而影響成數。

    • 裝潢與維護狀況:雖然精美裝潢可能拉高房價,但銀行鑑價時不會完全依據裝潢成本。過於個人化或華麗的裝潢,可能不被所有買家接受,反而影響銀行評估其市場流通性。房屋的維護狀況(有無漏水、壁癌、管線老舊)也會影響鑑價。

    • 土地持分:土地持分比例高的房屋,在銀行眼中價值更高。

    • 特殊物件:凶宅、海砂屋、輻射屋等瑕疵物件,銀行可能直接拒貸或僅提供極低成數。

  3. 借款人信用與還款能力

    • 個人聯徵信用紀錄:這是銀行評估借款人信用的最重要依據。包括信用卡使用狀況(有無遲繳、循環利息)、貸款繳款狀況(有無遲繳)、負債比(有無信用貸款、車貸)、是否有警示帳戶等。良好的信用紀錄是高成數、低利率的基礎。

    • 收入穩定性與充足性:銀行會要求提供薪資轉帳、勞保證明、扣繳憑單等資料,評估借款人收入來源是否穩定、是否足以支付每月房貸本息。公教、國營、醫師、律師等穩定職業,通常能獲得較優渥的貸款條件。

    • 負債收入比:銀行會計算每月債務支出佔每月收入的比例。通常建議不超過50%或60%,避免過高的負債影響還款能力。

    • 存款與其他資產:借款人的儲蓄、投資等資產,能為還款能力提供額外保障,增加銀行核貸信心。

  4. 銀行自身的風險偏好與策略

    • 各銀行鑑價標準差異:不同銀行對於相同物件的鑑價標準和風險偏好可能存在差異。某些銀行可能對特定區域或特定類型房屋較為保守,而另一些銀行則相對積極。

    • 房貸業務目標:銀行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業務目標。當年度房貸業務量已達標,或放款風險額度已滿時,可能會收緊放款條件,即使是優質物件也可能受影響。

    • 與建商合作關係:對於預售屋或新成屋,若銀行與建商有合作關係,通常能提供較好的貸款條件。

🔑 為何「首購」也難突破?破除迷思

許多首購族以為,只要是「首購」就能穩穩貸到8成。然而,這是一個常見的迷思。

  • 首購的意義:「首購」身份主要是讓買家享有青年安心成家購屋貸款等政策性優惠貸款,這些貸款通常利率較低、期限較長。但它並不直接保證你能貸到8成甚至更高的成數

  • 「首購」非「免責」:即使是首購族,銀行在核貸時,仍然會根據上述的房屋條件和個人財力信用進行綜合評估。如果房屋本身是銀行眼中的高風險物件(如小坪數套房、短期交易、屋齡高、地段不佳),或者借款人財力不穩、信用有瑕疵,即使是首購,銀行也會基於風險控管而降低核貸成數。

  • 政策性貸款的額度限制:青年安心成家貸款有其本身的額度上限(例如800萬元),若購屋總價遠超此額度,超出部分仍需仰賴一般商業貸款,而商業貸款的成數就更受市場和銀行自身策略影響。

🖌️ 裝潢灌水:墊高總價的隱形陷阱

  • 投機客慣用手法:如文章所言,如果短期交易的物件還有重新裝潢、整修,更有可能是投機客的操作。投機客往往會將高額的裝潢費用「灌入」到房屋總價中,墊高售價。

  • 鑑價的盲點:銀行在鑑價時,通常會傾向於以**房屋的「原始價值」和「結構價值」**為主,對於裝潢部分的價值認列會較為保守,甚至不予承認。這意味著,即使你看到裝潢精美且售價較高的房子,銀行鑑價時可能只認其結構本身,導致鑑價金額遠低於你的購入價。

  • 買家負擔加重:當房屋售價被裝潢費用墊高,但銀行貸款成數卻是基於較低的鑑價金額時,對於下一手買家來說,需要準備的自備款比例就會大幅增加,購屋負擔也隨之加重。這正是「售價墊高、貸款成數又降低」的困境。


🛡️ 如何避免買到「難貸物件」?專家教你5招自保術!

面對複雜的房貸市場和潛在的「難貸物件」,購屋者必須學會自我保護,做足功課,才能確保自己的購屋計畫順利進行。

🕵️‍♀️ 實價登錄不夠?預防投機客的進階查詢術

  • 實價登錄的侷限性:內政部的實價登錄是重要參考依據,但它確實有2個月以上的時間差,且部分資料可能不夠透明(例如未能揭露裝潢成本)。投機客利用資訊時間差進行短期操作,是常見手法。

  • 進階查詢管道

    1. 房仲內部系統:大型房仲公司通常有自己的內部成交資料庫,更新速度較快,可以請信賴的房仲協助查詢同社區或周邊類似物件的最新成交行情

    2. 地政事務所謄本調閱:可以申請調閱建物和土地的登記謄本。謄本上會記載房屋的歷次移轉紀錄、所有權人變更、抵押設定等資訊。如果發現短期內所有權人頻繁更迭,或是所有權人持有時間極短(例如一年內),就要提高警覺。

    3. 大樓管委會/鄰居詢問:如果是有管理的大樓,可以試著向管理員或鄰居打聽該戶的歷史狀況,是否有短期轉手、裝潢工程噪音等。

    4. Google Street View/新聞搜尋:利用Google街景服務回溯房屋外觀歷史變化。同時,搜尋該地址是否有相關負面新聞報導。

  • 判斷標準:若物件在1年內有多次買賣紀錄,或前次買賣價格明顯偏低而本次售價明顯偏高,則有較大可能是投機客物件,需更加謹慎。

📞 事前諮詢銀行:簽約前的保命符

  • 避免後悔的黃金原則在簽訂買賣契約之前,務必先向銀行進行貸款諮詢。這是購屋流程中最重要的自保步驟之一。

  • 諮詢內容

    1. 鑑價評估:提供您看中的房屋地址、謄本資料(若有)、屋齡、坪數、格局等詳細資訊,請銀行估價。不同銀行對相同物件的鑑價可能不同,建議至少諮詢2-3家銀行。

    2. 可貸成數與利率:詢問在您個人財力狀況下,該物件最高能貸到多少成數,以及預估的利率區間。

    3. 貸款條件:有無特殊限制、是否需提供保人、是否會綁約等。

    4. 所需文件:了解銀行審核貸款所需的所有文件,提前準備。

  • 效益:事前諮詢可以幫助您:

    • 確定自備款需求:清楚知道自己需要準備多少頭期款和後續費用。

    • 避免資金缺口:防止因貸款不足而違約,產生違約金的風險。

    • 了解物件問題:銀行在鑑價時,可能發現您未曾注意到的房屋瑕疵或潛在問題。

🧠 了解物件特性:拒絕衝動下決定

  • 深入研究物件優劣:不要被表象或房仲的單方說法所迷惑。對目標物件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

  • 檢視潛在問題

    • 公設比與實際使用坪數:套房常有高公設比,實際使用空間可能遠小於權狀坪數。

    • 隔音與隱私:套房通常戶數多、隔間薄,隔音與隱私問題需留意。

    • 社區管理與公基金:良好管理可維持房屋價值。

    • 樓層與方位:低樓層可能潮濕、採光差;頂樓可能有漏水風險。西曬問題等。

    • 周邊環境:是否有嫌惡設施、噪音源、治安問題等。

  • 實地考察多次:建議白天、晚上、平日、假日多方考察,體驗物件在不同時段的真實狀況。

💪 提升自身財力證明:個人信用是王道

  • 建立良好信用紀錄

    • 準時繳納所有款項:包含信用卡費、學貸、車貸、信貸等,避免遲繳。

    • 避免過度負債:控制信用卡使用額度,避免只繳最低應繳金額。減少不必要的信用貸款。

    • 適度使用信用卡:沒有信用紀錄反而不利,銀行無法判斷您的信用狀況。

  • 增加收入穩定性與可證明性

    • 穩定薪轉:盡可能讓薪水透過銀行轉帳。

    • 累積存款:在銀行保持一定數量的存款,證明還款能力。

    • 提供其他資產證明:如股票、基金、定存單、其他不動產權狀等,可作為財力補充。

  • 預先準備足夠的自備款:當銀行貸款成數不如預期時,充足的自備款是解決資金缺口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建議至少準備3-4成自備款(含頭期款、仲介費、契稅、印花稅、代書費、裝潢等雜費),以應對各種變數。

🧘 保持彈性:多看多比較,不急躁

  • 避免衝動購屋:房市瞬息萬變,但購屋是重大決策,切勿因搶房心態而衝動下訂。

  • 擴大物件選擇範圍:除了套房,可以考慮坪數稍大的2房產品,其貸款成數和市場流通性通常會更好。

  • 多家銀行比較:不同的銀行對於相同物件的鑑價和核貸標準可能存在差異。多諮詢幾家銀行,能找到最適合你的方案。

  • 設定停損點:為自己設定一個合理的購屋總價和貸款成數的底線。若物件或貸款條件無法達到,勇於放棄,等待下一個更適合的機會。


💡 觀點與建議:面對房市挑戰,聰明買家這樣做!

在當前多變的房市和緊縮的貸款環境下,購屋者更需要具備清晰的認知和穩健的策略。

🚧 認清套房產品的貸款限制

觀點:套房由於其坪數限制、主要客群(單身、學生、投資客)以及市場流通性的潛在不足,在銀行眼中確實被視為風險較高的物件。這導致其貸款成數通常會比主流住宅產品來得低。這並非針對單一購屋者,而是銀行基於風險控管的普遍策略。

建議

  • 調整期望值:在考慮購買套房時,務必將其貸款成數的預期值下修。不要以一般住宅的8成標準來衡量套房,即使是首購也一樣。

  • 準備更高自備款:對於套房,建議準備至少4成甚至5成以上的自備款,以應對銀行可能僅核貸3-5成的狀況。

  • 釐清購買目的:如果純粹是自住需求,且對小坪數能接受,則可仔細評估。但若是以投資為主要考量,則需更謹慎評估其未來轉手性及增值潛力,因為貸款成數低會大幅壓縮投資報酬率。

🏠 優先考慮自住需求與財務穩健

觀點:無論市場如何波動,購屋的最終目的應回歸「居住」的本質。穩健的財務狀況是實現這個目標的基石。

建議

  • 量力而為:購屋前務必詳細計算自己的財務負擔能力,包括頭期款、每月房貸、管理費、房屋稅、地價稅、維修費等。每月房貸支出不宜超過家庭月收入的三分之一或最多二分之一。

  • 長期規劃:購屋是長期承諾。考慮未來幾年的收入預期、家庭開支變化(如生育、子女教育、長輩照護)等,確保還款能力的可持續性。

  • 應急準備金:除了自備款,務必保留至少6個月以上的家庭應急金,以應對突發狀況,避免因短暫資金周轉問題而被迫賣房或產生信用瑕疵。

建立良好信用紀錄的重要性

觀點:個人信用紀錄是銀行評估您還款能力與意願的「成績單」。一份乾淨、良好的信用報告,是獲取高房貸成數和優惠利率的基石,甚至比「首購」身份更具決定性。

建議

  • 按時繳納所有費用:無論是信用卡費、電信費、水電瓦斯費、學貸、車貸、信貸等,務必在截止日前準時繳清。

  • 控制負債比:避免過度借貸,尤其是不必要的信用貸款和高循環利息的信用卡債務。

  • 定期查詢聯徵報告:建議每年定期向聯徵中心申請自己的信用報告,檢查是否有錯誤資訊或潛在的信用瑕疵,並及早處理。

  • 信用卡使用策略:即使不常刷卡,也應適度使用信用卡並全額繳清,以建立良好的信用歷史。避免完全沒有信用紀錄,那會讓銀行難以評估。

📈 掌握市場資訊,不盲從

觀點: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購屋者必須學會過濾和分析資訊,而非盲目聽從單方建議或市場風向。

建議

  • 多元資訊來源:除了房仲,多關注政府數據(如內政部實價登錄、地政司資料)、銀行發布的房貸統計數據、財經新聞分析、專業房產部落格或論壇等。

  • 學習基本知識:花時間了解房屋鑑價、房貸種類、貸款利率計算、各項稅費(契稅、印花稅、房屋稅、地價稅、財產交易所得稅、房地合一稅等)等基本知識。

  • 區辨資訊真偽:對於一些過度渲染的「搶房」氛圍或「穩賺不賠」的投資機會,要保持理性與警惕,多方查證。

  • 獨立思考:最終的購屋決策,應基於您自身的需求、財務狀況和風險承受能力,而非他人的意見或市場的鼓動。


🚀 結論:買房路上,資訊透明與謹慎評估是你的最佳武器!

從一位網友的抱怨出發,我們深入探討了小坪數套房在貸款市場上所面臨的特殊困境,以及銀行在核貸時考量的多重因素。這場關於房貸成數的「秘密」,其實並非銀行刻意隱瞞,而是其基於風險控管、資產保值和市場策略的綜合判斷。

我們了解到,即使擁有「首購」身份,也無法保證房貸成數。房屋本身的「體質」(坪數、屋齡、地點、是否短期交易)和借款人的「體質」(財力證明、信用狀況、職業穩定性),才是銀行最終核貸成數與利率的關鍵。特別是對於「短期交易」的物件,銀行會拉高警覺,降低核貸成數,這也提醒了購屋者在二手市場中,必須警惕投機客的潛在風險。

面對當前多變的房市環境,購屋者若想避免掉入「貸款不足,被迫套牢」的陷阱,唯一的辦法就是提升資訊透明度、做足事前功課、並保持高度謹慎。從前期調閱謄本、查詢實價登錄的「歷史紀錄」,到簽約前務必向多家銀行進行「預審估價」,再到深入了解物件的每一個細節,以及提升個人的財力與信用狀況,都是購屋者自保不可或缺的步驟。

買房是人生重大決定,它不僅是金錢的投入,更是對未來生活的承諾。在這條路上,沒有絕對的捷徑或萬靈丹。唯有充分準備,理性判斷,並隨時保有彈性,才能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房市中,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理想家園,讓買房夢想不再是壓力,而是穩健幸福的開端。

您是否也曾遇過類似的房貸困境呢?或者您認為還有哪些關鍵因素,會影響房貸成數呢?歡迎留言討論! ⬇⬇⬇

專營台灣/日本/泰國/越南/菲律賓

工業地產/房地產 買賣出租

物件眾多、無法即時刊登

請直接加LINE ID:803033

0981-681-379 曾先生  告知需求

相關連結

💔看上15坪套房,貸款竟「砍半」?揭秘銀行不說的秘密:為何你的房貸成數被腰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