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 還在等「斷頭潮」?數據打臉空方!揭秘3大原因,為何房貸逾放比創新低,購屋族免驚!

作者:小編 於 2025-07-22
176
次閱讀

近期台灣房市因新青安政策及央行第七波信用管制措施,引發市場對「斷頭潮」的擔憂,然而根據金管會最新數據,建築貸款與購屋貸款逾放比持續創新低,分別僅有0.02%與0.06%,顯示整體貸款負擔能力穩健,違約率極低。逾放比反映貸款戶還款穩定性,是衡量房市金融健康的重要指標。房產專家指出,儘管央行多次升息,三大原因維繫市場穩定:一是利率雖升仍屬歷史低點,二是建商預售市場火熱現金流充沛,三是銀行嚴格篩選優質貸款戶,降低風險。此外,新青安政策支持首購與自住族,並未造成市場過熱。總體而言,台灣房市在多項政策調控與市場因素作用下,展現良好健康體質。購屋者應理性看待市場數據,做好財務規劃與信用管理,避免盲目恐慌,穩健布局未來置產計畫。

📉 還在等「斷頭潮」?數據打臉空方!揭秘3大原因,為何房貸逾放比創新低,購屋族免驚!

📖 文章目錄

  • 引言:房市恐慌?數據說話! 📊

  • 「逾放比」是什麼?為何它是判斷房市健康的關鍵指標? 🤔

  • 政策打房與升息夾擊,為何「斷頭潮」仍未現? 🛡️

  • 房地產放款體質健康的3大關鍵原因

  • 最新動態:第七波打炒房後,逾放比將何去何從? 🔮

  • 觀點與建議:面對房市迷霧,購屋者如何判斷? 💡

  • 結論:告別恐慌,理性看待房市未來 ☀️


📊 引言:房市恐慌?數據說話!

近期,台灣房市熱議不斷,從政府推動的「新青安」政策是否會引發房市過熱,到各家銀行貸款金額接近上限,甚至有專家憂心忡忡地預測,這是否會引爆類似美國次貸危機的「斷頭潮」。這樣的擔憂引發不少準備買屋或已置產的民眾焦慮不安,甚至對未來市場走向產生迷惘。

然而,市場傳言與情緒波動之間,有一個極其客觀且有指標意義的數據,能反映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狀況,那就是「不動產貸款逾期放款比率」,簡稱「逾放比」。它揭示了貸款戶還款的穩定度和銀行貸款的風險程度,是金融監理與房市走勢分析的關鍵依據。

根據金管會最新統計,今年建築貸款與購屋貸款餘額均創下歷史新高,建築貸款逾3.8兆元,購屋貸款逾10.8兆元,規模空前龐大。令人驚訝的是,這些貸款的逾放比卻持續刷新歷史新低,建築貸款逾放比僅0.02%,購屋貸款逾放比維持在0.06%。這代表不論是建商還是消費者,貸款的還款狀況都十分穩健,金融體系風險極低,完全不同於過去金融危機時期的高逾放比。

房產達人分析指出,雖然央行已經多次升息並推出嚴格的信用管制政策,並在政策上壓抑炒房行為,外界原本預期會掀起一波「墊腳購屋」造成的斷頭潮,但真實情況是有三大關鍵因素支撐著市場的穩健,避免了大規模的貸款違約發生。本文將從多面向解讀逾放比數據、央行政策影響、市場買氣及銀行放款策略,並剖析背後的深層原因,幫助讀者理性看待房市,破解恐慌迷思。


🤔 「逾放比」是什麼?為何它是判斷房市健康的關鍵指標?

在探討房市是否會出現「斷頭潮」時,逾放比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衡量標準。理解這個指標的定義及其在當前市場中的表現,對於客觀判斷房地產健康度至關重要。

📈 逾放比的定義與意義

逾放比(Non-Performing Loan Ratio, NPL Ratio),全稱「逾期放款比率」,是指貸款列入催收或其他逾期放款的金額,佔總放款金額的比率

逾期放款:通常指貸款本金或利息超過一定期限(例如三個月)未償還。

逾放比的功能

  1. 反映申貸戶繳款穩定度:逾放比越高,表示貸款人繳款不穩定的情況越普遍,違約風險越高。

  2. 衡量金融機構資產品質:對於銀行而言,逾放比是衡量其放款資產品質的重要指標。逾放比低,代表銀行授信品質良好,風險控制得當。

  3. 判斷整體經濟與產業健康度:當逾放比普遍上升時,往往預示著經濟下行、產業困境或特定領域(如房地產)出現泡沫風險。反之,低逾放比則表明相關產業的償債能力穩健。

台灣不動產貸款逾放比現況:雙雙創下歷史新低

根據金管會的最新統計,台灣不動產貸款的逾放比數據呈現出令人鼓舞的趨勢:

貸款類別融資餘額 (歷史新高)逾放餘額逾放比 (歷史新低)
建商建築貸款逾3.8兆元8.6億元0.02%
消費者購屋貸款超過10.8兆元67.5億元 (較上略增)0.06%

這份數據傳遞了幾個關鍵信息:

  • 總體規模擴大,但風險未同步提升:儘管建築貸款與購屋貸款餘額雙雙創歷史新高,顯示市場資金總量龐大,但逾放比卻持續下降,證明貸款的質量而非數量是關鍵。這推翻了「貸款總額高就等於風險高」的單純推論。

  • 償債能力良好:無論是建商還是終端購屋者,現階段的貸款負擔能力都還不錯,能夠按時履行還款義務。

  • 違約狀況處於史上低檔:極低的逾放比代表市場上因繳不出貸款而違約、進而可能導致資產被銀行拍賣(即所謂的「斷頭」)的情況,處於歷史最低水平

這不僅僅是一個數據,它反映了台灣不動產放款體系的韌性與健康,也為當前市場中關於「斷頭潮」的討論提供了強而有力的反駁證據。


🛡️ 政策打房與升息夾擊,為何「斷頭潮」仍未現?

自從2020年底央行信用管制以來,台灣政府為了抑制房市過熱,陸續端出了多項重磅政策。加上央行六度升息,整體融資成本顯著提高,外界原預期市場轉淡後,過去「墊腳購屋」的貸款族群恐會因負擔加重而湧現一波「斷頭潮」。然而,從逾放比愈來愈低的結果來看,這種預期並未實現。

⚔️ 六波管制與升息:市場預期與實際表現的落差

政府的打房組合拳包括:

  • 實價登錄2.0:資訊透明化,抑制哄抬。

  • 房地合一2.0:拉長短期交易重稅期,打擊投機。

  • 平均地權條例修正:限制預售屋換約轉售,重拳打擊炒作。

  • 囤房稅2.0:提高多屋持有成本,鼓勵房屋釋出。

同時,央行六度升息,也使得購屋貸款利率從歷史低點逐步攀升,直接增加了房貸族的每月還款負擔。

理論上,這些政策的疊加效應,應該會讓那些「墊腳購屋」(意指高槓桿、低自備款)的貸款族感到吃力,甚至因無力償還而導致房屋被法拍,形成所謂的「斷頭潮」。然而,現實數據卻打臉了這種悲觀預期,逾放比反而持續創新低。

🌊 金融海嘯時期逾放比回顧:體質對比,今非昔比

為了更具體地感受當前逾放比的健康程度,我們可以回顧歷史數據,尤其是在經濟遭受重創的時期:

時期購屋貸款逾放比
2007~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1.5% ~ 1.62%
2022年3月 (央行首度升息時)0.06%
今年9月 (最新數據)0.06%

對比之下,當前購屋貸款逾放比的0.06%,與金融海嘯時期超過1.5%的水平簡直是天壤之別。這顯示了當前台灣房地產放款的體質趨向健康發展,其穩定性與抗風險能力遠超過去。

這種「逾放比創新低」的現象,在經歷了如此多打房政策和升息的背景下,確實值得深入探究。這背後並非單一因素,而是多重有利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


房地產放款體質健康的3大關鍵原因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台灣的房地產放款體質如此健康,即使在多重政策壓力下,逾放比依然能維持在歷史低檔?房產專家歸納出以下三大關鍵因素:

💲 原因一:利率水準仍處於相對低檔

儘管央行已經六度升息,使得房貸利率有所提升,但從歷史角度來看,整體利率水準依然是相對低水位,尚在可負擔範疇

  • 歷史比較:若與過去(例如2000年代初期、甚至更早)動輒5%以上、甚至突破7-8%的房貸利率相比,目前的利率仍屬溫和。

  • 負擔能力:對於大多數貸款人而言,目前的利率上漲幅度,並未造成難以承受的還款壓力。許多在低利率時期購屋的貸款人,即便利率上調,其每月還款額的增幅仍在可控範圍內。

  • 通膨對沖:在通膨壓力下,資產的實質價值可能有所提升,部分購屋者會認為房產仍是對抗通膨的有效工具,這也支撐了其持有信心與還款意願。

這顯示,雖然升息增加了成本,但尚未達到壓垮貸款人的臨界點。

🏡 原因二:市場買氣穩健,建商與購屋者皆有餘裕

市場的實際運作,是支撐低逾放比的重要力量。建商與購屋者在資金周轉上,都展現出較強的韌性。

建商方面

  • 預售為主流:建商多採預售模式,在實際動工前已透過銷售回籠部分資金。

  • 銷路旺營收好:今年前三季的市況銷路旺、營收表現良好,使得建商有足夠的現金流來償還建築貸款,因此少有無法還款的情況

  • 無急售倒貨壓力:在銷售順利的情況下,建商沒有急迫的去化庫存壓力,自然也不會有「急售倒貨」以償還貸款的行為。

購屋者方面

  • 買氣佳支撐:即便在政策影響下,部分區域和產品仍保持一定買氣。若房貸戶遇上資金瓶頸,仍有機會透過順利出售房屋來周轉資金,避免違約。

  • 股市走俏提供周轉資源:近年台灣股市表現強勁,許多房貸戶可能同時也是股民。股市獲利為他們提供了額外的周轉資源,降低了繳不出房貸的可能性。

  • 家庭支持:在台灣,家庭成員間的互助傳統也較強,若有臨時資金需求,家庭支持網絡也能提供一定幫助。

這表明,市場本身具備一定的流動性和自我調節能力,讓資金在必要時能夠有效周轉。

🔍 原因三:行庫精篩客戶,嚴控風險

這是最關鍵且直接的原因。在央行信用管制實施後,銀行不論對建商還是對一般消費者的放款,都趨向保守,並且更加嚴格地篩選客戶

  • 信貸審核趨嚴:銀行對借款人的還款能力、信用紀錄、負債狀況等進行更嚴格的審查。

  • 提高自備款要求:在多波信用管制下,購屋者的自備款比例被要求提高,例如從過去的兩成提高到兩成半至三成,這意味著貸款人的自有資金投入更多,風險承受能力更高。

  • 嚴選優質客戶:銀行傾向於放款給負擔能力佳、收入穩定、信用紀錄良好的優質客戶,這些客戶的違約風險自然較低。

  • 降低貸款違約風險:透過嚴格的篩選機制,銀行從源頭上控制了風險,使得流入市場的貸款大多具備較高的償債能力,從而確保了逾放比的低水平。

這三大原因共同作用,使得台灣的不動產放款體質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健康與韌性,有效地抵抗了外界對於「斷頭潮」的悲觀預期。


🔮 最新動態:第七波打炒房後,逾放比將何去何從?

雖然目前不動產貸款逾放比持續維持低檔,但隨著央行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的實施,市場對未來走勢仍有疑問。這次管制會否引發逾放比上升?

政策效應的滯後性分析

首先,需要理解政策效應的滯後性

  • 實施時間:央行第七波限貸措施是在9月下旬才實施,因此,今年9月的金融數據尚未能完全反映相關效應。金融數據通常會有一定的延遲性,需要數月甚至數季才能完整體現政策的影響。

  • 影響鏈條:即使限貸令影響到部分購屋者,導致他們解除買賣契約,這些買家也還不會進入房貸階段。房屋買賣通常會有數個月的交屋期,如果買賣最終取消,則根本不會產生房貸,自然也就不會衍生繳不出貸款的問題。只有那些已經進入房貸階段,且因政策導致還款壓力驟增的現有房貸戶,才可能影響逾放比,但這通常需要更長時間的發酵。

🛡️ 短期內逾放比仍將保持低檔的預測

綜合上述分析和當前市場狀況,可以預期第七波信用管制後的購屋貸款逾放比,應會持續在低檔徘徊

  • 銀行謹慎放貸:即使面臨政策壓力,銀行仍會堅持其精篩客戶的策略,確保放出去的貸款是給予有良好還款能力的借款人。

  • 自備款水位提高:市場普遍提高自備款要求,意味著實際購屋者的財務槓桿更低,抗風險能力更強。

  • 市場自我調節:若真的出現還款困難的房貸戶,在當前市場仍有一定流動性的情況下(即使成交量下降,但剛性需求仍在),他們仍有機會通過出售房屋來解決資金問題,避免逾期或斷頭。

  • 高資力買家承接:前面提及,一些資金雄厚的高科技業購屋客層與自營商,反而會趁當前景氣波動時期卡位蛋黃區好宅,他們以現金購屋或僅申請少許貸款,這類交易本身就不會產生高風險的逾期貸款。

綜合來看,雖然市場可能會有短期波動,但從根本的逾放比數據和驅動因素分析,台灣房地產放款的體質依然健康。因此,對於期待「斷頭潮」的觀點,可能需要重新審視。


💡 觀點與建議:面對房市迷霧,購屋者如何判斷?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房市中,購屋者很容易被各種聲音和預測所影響。然而,要做出明智的決策,關鍵在於理性分析,並回歸房地產的本質。

🧠 理解數據背後的真實意義

觀點:房市資訊繁雜,有看空也有看多,而許多民眾容易被誇大的說法或片面數據所誤導。理解像「逾放比」這樣客觀且權威的金融數據,遠比道聽途說的「專家預測」更為可靠。

建議

  1. 關注官方數據:定期查閱金管會、央行、內政部等官方機構發布的房市相關數據,如逾放比、貸款餘額、房價指數、交易量等。這些數據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2. 綜合判斷,不看單一指標:不要只看一個數據就下定論。例如,成交量下降可能代表市場觀望,但若逾放比仍低,則顯示市場體質依然健康,而非即將崩盤。

  3. 理解數據的滯後性:如前所述,政策影響的數據呈現需要時間,避免過早根據初步數據做出判斷。

🏠 避免盲目跟風,回歸基本面

觀點:無論是追漲殺跌,還是盲目等待崩盤,都可能錯失購屋的最佳時機。房地產的價值終究回歸其基本面:供需關係、區位、機能和自住需求。

建議

  1. 釐清購屋需求:首先明確自己是自住、換屋還是投資。對於自住和換屋族來說,居住需求是核心,而非短期漲跌。

  2. 深入了解目標區域:考察目標區域的人口增長、產業發展、交通建設、公共設施(學區、醫院、公園等),這些都是支撐房價長期穩定的關鍵因素。

  3. 不追求「最低點」:市場的最低點是事後才能確認的,過度等待可能導致機會錯失。只要價格在自身能力範圍內且符合需求,就是好的入場點。

  4. 警惕「墊腳購屋」:無論市場如何變化,都應避免高槓桿、低自備款的購屋模式,這會大幅增加自身風險。

💪 培養財務韌性,做好長期規劃

觀點:房貸是長期負擔,市場波動是常態。具備良好的財務規劃和風險意識,是確保購屋成功的基石。

建議

  1. 充足的自備款:在當前環境下,準備更充足的自備款(兩成半至三成以上)是必要的。

  2. 穩定的現金流:確保有穩定且足以支付每月房貸和其他生活開銷的收入。同時,準備至少6個月至1年的緊急備用金。

  3. 多方比較貸款方案:除了利率,也要比較銀行的貸款成數、寬限期、手續費、綁約年限等,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案。

  4. 定期檢視財務狀況:根據利率變化或個人收入狀況,適時調整理財策略,例如是否提前償還部分本金,或重新評估貸款期限。


☀️ 結論:告別恐慌,理性看待房市未來

當前市場上關於「斷頭潮」的言論,雖然引發了部分購屋者的恐慌,但從金管會最新的不動產貸款逾放比數據來看,這種擔憂目前看來是缺乏事實依據的。無論是建商的建築貸款還是消費者的購屋貸款,逾放比都維持在歷史最低水平,這強而有力地證明了台灣房地產放款的體質異常健康

究其原因,除了利率仍處於相對可負擔的低檔市場買氣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穩健(尤其在預售屋和優質物件方面),最關鍵的還是銀行在央行信用管制下,對客戶進行了嚴格的篩選,確保只有具備良好償債能力的借款人才能獲得貸款。即使未來央行持續收緊政策,由於這種「源頭控管」機制,預計逾放比仍將在一段時間內保持低檔。

對於廣大購屋者而言,這意味著無需被過度悲觀的預測所左右。重要的是告別恐慌,回歸理性。在購屋決策中,應優先理解客觀數據,掌握市場基本面,並從自身實際需求和財務能力出發,做好充分的資金規劃和風險管理。

台灣房市在經歷一系列政策調整後,正逐步走向更為健康的軌道。對於真正有居住需求、財務穩健的購屋者來說,這或許是一個更適合理性入場的時期。理性分析,審慎評估,方能在變動的市場中,穩健地實現自己的購屋理想。

專營台灣/日本/泰國/越南/菲律賓

工業地產/房地產 買賣出租

物件眾多、無法即時刊登

請直接加LINE ID:803033

0981-681-379 曾先生  告知需求

相關連結

📉 還在等「斷頭潮」?數據打臉空方!揭秘3大原因,為何房貸逾放比創新低,購屋族免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