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少子化下住宅增量為何不減?國土署社宅規劃與危老重建解析
次閱讀
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全台住宅存量達936.57萬戶,創近五年同期最大增幅,年增13.08萬戶。專家預估,若持續此增長趨勢,2030年全國住宅存量將突破千萬戶。住宅存量激增主要源自房市持續推案,以及都更與危老重建進度緩慢,導致老舊建物未能及時汰換,供過於求現象浮現。面對少子化與人口結構變遷,國土署積極擴大盤點老舊建物,將退場學校、政府宿舍及低度使用公有建物活化為社會住宅,以提升居住品質與防災韌性。同時,透過修法放寬都市更新容積限制,激勵危老重建,預計全台超過8,000棟六層樓以上建築受惠,改善住宅安全。未來住宅政策將強調品質優先與韌性建設,結合中央與地方合作,推動社宅多元供給,確保弱勢群體居住權益,打造永續且宜居的城市環境。
🏠少子化下住宅增量為何不減?國土署社宅規劃與危老重建解析
📑 目錄
🔍 引言|住宅存量攀升,背後代表什麼?
📈 全台住宅存量現況與趨勢
🧓 為何住宅存量會持續增加?
🏗️ 國土署政策全盤解析
🏡 都更與危老政策進度
👪 少子化時代的房屋政策新邏輯
🧩 多元社宅規劃策略與實務挑戰
💡 專家觀點與建議
📌 結論:政策應同步強化都市韌性與居住公平
🔍 引言|住宅存量攀升,背後代表什麼?
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最新統計,截至2025年第一季,全台住宅存量已達 936.57萬戶,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 13.08萬戶,創下近五年同期最大增幅。此一趨勢若持續下去,專家預估,最快於 2030年突破1,000萬宅。這不僅代表房屋供給持續成長,也凸顯出台灣都市發展、人口結構與房市政策的多重挑戰。
首先,住宅存量快速攀升反映出台灣過去十年房市熱絡、建案推案量大,尤其在捷運重劃區與新興重點區域,住宅供應持續增加。然而,在供給面增長的同時,需求面因少子化、人口老化及人口外移趨勢放緩,使得部分區域出現「屋多於人」的現象。
其次,住宅存量攀升也反映出台灣都市更新進度緩慢的現實。老舊住宅雖然數量多,但都更與危老重建推動受限於產權分散、法規繁瑣及利益協調等因素,導致危險老屋未能有效汰換,整體住宅存量不減反增,造成城鄉空間失衡與資源浪費。
此外,住宅量體大增,也對土地使用規劃與公共設施配套提出挑戰。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上,平衡住宅品質、生活機能與生態環境,是政府與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
綜合來看,住宅存量攀升不僅是數字上的成長,更是台灣人口結構轉型、都市發展模式以及居住政策需同步調整的警示。政府必須透過精準的社宅規劃、都更危老加速與法規鬆綁,搭配多元社會參與,才能達成「量質兼具」的永續居住環境,真正回應未來住戶多樣化且複雜的需求。
📈 全台住宅存量現況與趨勢
🏘️ 2025年住宅存量達936萬戶,創五年新高
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住宅存量逐年上升,尤其近年在建案推案熱潮與都更進展緩慢的雙重影響下,增速加快。
📊 表格:2019–2025住宅存量年增變化
年度 | 全國住宅存量(萬戶) | 年增量(萬戶) | 備註 |
---|---|---|---|
2020 | 900.35 | +7.5 | |
2021 | 908.76 | +8.41 | |
2022 | 915.88 | +7.12 | |
2023 | 922.46 | +6.58 | |
2024 | 923.49 | +1.03 | 疫後開工減少影響 |
2025Q1 | 936.57 | +13.08 | 同期最大增幅紀錄 |
🧓 為何住宅存量會持續增加?
住宅存量持續攀升,表面上看似房屋供給過多,但背後其實隱含多項結構性問題,反映出台灣都市發展與人口結構變遷的深刻挑戰。
🐌 都更進度牛步:法規程序、民眾協調複雜困難
都市更新推動歷來困難重重,主要原因包括:
產權分散與協調難度高
台灣多數老舊社區的土地與建物所有權分散,常有上百甚至數千戶住戶擁有複雜產權。若少數住戶意見反對,整體都更計畫即可能停滯。行政程序冗長
都更涉及多個政府單位審查,包括建築規劃、消防安全、都市設計與環境評估,程序繁複且缺乏一站式服務,延長審批時程。法律責任與利益分配爭議
都更中牽涉利益分配,部分住戶擔心被迫遷或獲得不公平補償,加上開發商與住戶之間缺乏信任,導致協商屢次破裂。
這些因素共同使都更進展緩慢,造成老舊建築得不到及時更新,住宅存量反而不斷堆積。
🏚️ 屋齡老化導致供過於求?
根據內政部資料,台灣住宅屋齡超過30年的比例已突破40%。這代表超過四成的房屋屬於潛在危老建築,許多甚至缺乏現代建築安全規範。由於都更困難且缺乏誘因,這些老舊房屋多數選擇繼續使用或出租,導致:
房屋存量增加,品質下降
雖然數量上增加,但許多住宅實際上品質老舊,居住安全與舒適度無法保障。市場供需錯位
老舊屋市場飽和,但年輕人及中低收入家庭對於高品質、可負擔住房仍有強烈需求,形成供需矛盾。
🏗️ 國土署政策全盤解析
面對上述困境,國土管理署提出多項策略,以盤點與活化既有老舊建物、強化社會住宅供給為核心,推動都市韌性與居住公平。
🔍 擴大盤點老舊建物供社宅用
國土署積極盤點可作為社會住宅的既有建築資源,包括:
廢校或退場中的學校建物
隨著少子化趨勢,部分學校因招生不足或合併而退場,這些建物具有轉型潛力。老舊政府機關宿舍
公部門擁有大量老舊宿舍,維護成本高且使用率降低,適合改建為社會住宅。低度使用的公有建物
部分公有資產利用率偏低,經評估後可活化為住宅用途。
此策略有助於節約土地資源,快速增加社宅供應,且維持城市風貌與環境永續。
🏛️ 學校、機關宿舍轉型社宅案例解析
地點 | 原用途 | 社宅戶數 | 啟用年份 | 備註 |
---|---|---|---|---|
新北市三重區 | 舊市立國小 | 150戶 | 2022年 | 公辦都更示範案 |
台中市西屯區 | 行政宿舍用地 | 260戶 | 2023年 | 地方與中央合作推動 |
這些案例顯示,透過整合閒置資源與跨部會合作,社宅建設可以兼顧效益與速度,有效解決部分居住需求。
🏡 都更與危老政策進度
🏢 修法重點:「原容積」重建可行
為突破傳統容積限制阻礙,內政部修正「都市更新條例」第65條,放寬已掛號申請建照的基地,可適用原有建築容積進行更新,預計惠及全台超過 8,216棟六層樓以上建物,涉及約 27萬戶。
此政策鼓勵危老建物持有人加速都更,提升建物安全與都市景觀,同時促進土地活化與市場活絡。
🧱 表格:全國可適用危老重建的六層樓建物統計
建物樓高 | 合法棟數 | 預估戶數 |
---|---|---|
六層以上 | 8,216棟 | 約27萬戶 |
三~五層樓 | 15,372棟 | 約50萬戶 |
此資料顯示,危老建築重建的潛力龐大,若能成功推動,將有效更新老舊市容並提升住宅品質。
👪 少子化時代的房屋政策新邏輯
儘管台灣人口趨勢進入負成長,但住宅政策的焦點不僅在數量,更在於「品質」、「韌性」與「公平」。少子化及高齡化使得住宅需求呈現結構性轉變:
強調都市防災與耐震安全
因應氣候變遷與地震風險,強化住宅耐震能力及社區災害韌性成為政策重點。聚焦弱勢族群居住權保障
隨著家庭結構變小及老年人口增加,社宅成為支持低收入及弱勢家庭的重要工具。推動混合型住宅供應
鼓勵多元住宅型態並存,滿足年輕人、家庭及長者不同居住需求,避免都市空間單一化。
🧩 多元社宅規劃策略與實務挑戰
隨著台灣住宅存量不斷攀升,社會對於多元化社會住宅的需求日益迫切。政府雖積極推動社宅興建,但在實務操作層面仍面臨諸多挑戰。從中央與地方的資源整合,到社宅選址與設計規劃,都需要精密協調與長遠規劃,才能有效提升社宅供給品質,滿足不同族群需求。
🔄 如何整合中央與地方?
截至目前,中央政府直接興辦社宅約6萬1,900戶,地方政府則負責約4萬9,112戶,整體達成率高達92.51%。雖然進度可觀,但跨層級的政策協調仍是推動社宅計畫的關鍵瓶頸。
跨部會協作的重要性
社宅涉及建築、財政、社會福利、土地管理等多重面向,中央需建立高效的跨部會工作機制,避免資源重複浪費或政策執行脫節。地方政府角色與執行力提升
地方政府最了解本地居住需求與環境條件,強化地方自治及決策權限,是確保社宅落實並被居民接受的重要因素。建議設立專責推動小組,簡化行政流程,並提升專業團隊能力。資金與政策支持配套
中央應提供穩定的財政補助與貸款優惠,鼓勵地方政府與民間合力推動社宅,同時設立長期租賃及管理制度,確保社宅運營永續。
📍 社宅選址該考慮哪些條件?
社宅的選址品質直接影響居民生活滿意度與社區融合,以下是核心考量:
鄰近交通節點
交通便利性不僅提升居民通勤效率,也促進社區經濟發展。建議優先選擇捷運、公車站附近的地點,並規劃安全友善的步行與自行車路網。基礎建設完善
包含供水、電力、網路、排水系統等公共設施,必須達到現代化標準,確保社宅生活舒適與安全。學區與醫療資源充足
社宅居民多為家庭或弱勢群體,附近優質學校與醫療院所能提升生活品質,減少居住壓力。與原有社區融合程度
社宅不應成為孤立的「貧民窟」,應融合原社區的文化與生活脈絡,透過社區共融設計及活動推動社會互助。
💡 專家觀點與建議
面對未來住宅挑戰,多位都市規劃及建築專家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危老建物強制健檢制度
建議推動全國危老建築強制健康檢查與風險評估機制,透過定期檢測掌握建築安全狀況,防範災害發生。都更程序一站式簡化機制
都市更新涉及多項審核程序,建議設立「一站式服務平台」,整合申請、審查、溝通流程,減少行政阻礙,提高效率。鼓勵民間參與社宅興辦
政府應制定激勵政策,如稅賦優惠、地價折讓,吸引民間企業及社會團體參與社宅建設與管理,提升資源多元性。強化居住公平與品質監督
社宅政策不僅追求數量,更應注重設計品質、環境安全與住戶福利,建議建立第三方監督機制,確保政策落實。
📌 結論:政策應同步強化都市韌性與居住公平
住宅存量突破千萬不只是數字的堆疊,更反映出台灣正邁向高齡化、少子化及都市轉型的多重挑戰。未來住宅政策必須強調「品質重於數量」,優先解決老舊危險建物與提升住宅耐震、耐災能力,藉由有效推動社宅及都更危老重建,打造更具韌性與包容性的城市居住環境。
同時,中央與地方需密切合作,透過整合資源、優化法規與強化居民參與,真正實現「居住公平」,確保弱勢家庭及中低收入者皆能享有安全、優質且可負擔的住房,推動台灣邁向永續發展的未來。
專營台灣/日本/泰國/越南/菲律賓
工業地產/房地產 買賣出租
物件眾多、無法即時刊登
請直接加LINE ID:803033
0981-681-379 曾先生 告知需求
相關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