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都市更新、綠建材、太陽能屋頂一次搞懂!國土署2025建築政策懶人包

作者:小編 於 2025-07-15
103
次閱讀

在全球氣候危機下,建築能耗占全球碳排39%,台灣政府以2050淨零碳排為目標,國土署積極推動永續建築政策。自營建署改制為國土署後,統籌《綠建築基準》、《建築能效標章》、《營建廢棄物再利用辦法》三大政策,並以社會住宅、都市更新案作為政策試驗場域。2024年,全台社會住宅光電裝置容量達3,580瓩,年減碳1,950噸,綠建材使用率達60%以上。都市更新案同步強化開放空間與綠地配置,平均綠覆率達38%。國土署也積極修法,預計2025年全面實施新建案節能設計標準,強制建築能效一級化。面對2050挑戰,署長吳欣修強調,未來將結合ICT科技、BIM工法、社區儲能,打造韌性城市與永續建築生態圈,引領台灣建築產業升級,實現淨零減碳願景。

🌱都市更新、綠建材、太陽能屋頂一次搞懂!國土署2025建築政策懶人包


📑 目錄

  • 📝 引言|台灣邁向永續建築生態圈的關鍵時刻

  • 🏛️ 國土署如何推動台灣綠建築與節能政策?

  • 🏗️【建築規範升級】綠建材與能效評估雙軌並行

  • 🏘️【社會住宅典範】社宅綠建築、再生能源與節能實績

  • ♻️【減少營建廢棄物】建築資源循環再利用政策解析

  • 🌳【平衡都市發展與綠地保留】都市更新與公園綠地配置

  • 🛡️【強化韌性城市建設】因應極端氣候與防災策略

  • 📊【政策成效分析表】綠建築政策推動成果數據一覽

  • 🌏 專家觀點|國土署政策亮點與產業建議

  • 📌 結論|打造兼顧環保與居住品質的永續台灣


📝 引言|台灣邁向永續建築生態圈的關鍵時刻

全球氣候變遷衝擊日益嚴重,建築產業作為碳排放大戶,成為各國政府永續治理與能源轉型的重要戰場。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統計,全球建築物能耗占總碳排放高達39%,其中建築材料製造、營建、使用及拆除過程碳排佔比近三分之一。

台灣作為亞洲高密度城市聚落與地震帶國家,建築更新速度快,都市用地集中、地狹人稠,建築耗能與碳排壓力尤為沉重。為因應全球2050淨零碳排趨勢,行政院於2022年通過《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將建築部門列為六大關鍵減碳領域之一,並要求相關單位同步修正建築節能、綠建材、都市更新、資源循環等政策。

在此背景下,國土管理署(簡稱國土署)於2023年7月從原內政部營建署改制,全面負責國土資源規劃、都市更新、建築管理與國土防災,成為台灣建築永續政策的中樞單位。

國土署署長吳欣修上任後,積極統籌推動**《綠建築基準》、《建築能效評估》、《營建廢棄物再利用管理辦法》修正**,並以社會住宅與都市更新案作為政策實驗與示範場域,打造台灣永續建築生態圈雛型。

本篇特別專訪國土署署長吳欣修,並從政策面、數據面、挑戰面與解方面,全面解析台灣永續建築實踐成果、政策亮點、未來挑戰與產業發展建議,為國內建築、開發、營造、綠能、ICT產業描繪未來永續市場趨勢。


🏛️ 國土署如何推動台灣綠建築與節能政策?

原內政部營建署自2002年起即開始研擬《綠建築評估系統》,2004年正式納入《建築技術規則》,成為台灣建築管理政策重要里程碑。

2023年營建署升格改制為「國土署」,職權全面擴大,整併都市計畫、建築管理、國土資源利用、都市更新、營建廢棄物管理、國土防災規劃六大職能,成為台灣都市發展與永續建築政策推動總機構。

📌 國土署永續建築五大政策主軸

1️⃣ 推動《綠建築基準》與綠建材使用法制化
公共建築、社會住宅、大型開發案強制納入綠建材使用比例,並逐年提高住宅類建築適用範圍,2023年起新建社會住宅綠建材使用率達100%。

2️⃣ 全面導入《建築能效評估與標章制度》
針對建築外殼、空調、照明、昇降設備、熱水系統五大耗能項目,建立能效標章制度。2025年起所有新建案強制取得能效一級標章,並預計2030年全面納入既有建築改建案。

3️⃣ 修訂《營建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管理辦法》
擴大廢木材、廢橡膠、廢金屬、廢塑膠、混凝土塊五大項再利用範圍,2024年起新增ALC輕質磚塊、預鑄構件廢料,推動建材循環經濟與資源減量。

4️⃣ 以社會住宅、都市更新案為政策試驗場域
社會住宅全面導入綠建築、智慧建築、建築能效、再生能源設備、儲能系統,都市更新案納入社區開放空間、公園綠地、滯洪池、容積獎勵機制,平衡開發與公共利益。

5️⃣ 制定《氣候變遷調適策略》與韌性城市建設計畫
針對極端氣候、天災風險,結合都市計畫、國土防災、建築技術規範修訂,推動鄉村地區開放空間保留、都市高溫緩解設計、社區防災型公園建設。


📊 國土署永續建築推動成效

根據2023年國土署統計:

  • 全國綠建築標章核發案數累計達4,120案,節能效益年減碳量達138萬噸。

  • 建築能效標章核發案數2,680案,預估2025年達4,500案。

  • 社會住宅裝置太陽能光電總量達3,580瓩,年減碳1,950噸。

  • 全國營建廢棄物再利用率超過80%,年回收量160萬噸。

  • 都市更新案平均綠覆率提升至38%,公園綠地配置達法定10%以上。


🏢 產業效應與永續商機

國土署政策推動直接帶動綠建材、節能設備、智慧建築、再生能源、BIM預鑄工法等產業成長。依工研院預估,台灣永續建築相關產值2023年達新台幣3,200億元,2030年可望突破5,500億元,成為台灣建築產業升級新引擎。


🏗️【建築規範升級】綠建材與能效評估雙軌並行

台灣在綠建築推動歷程中,最關鍵的法制依據即為《建築技術規則》,這部法規自2004年起納入綠建築專章後,成為我國建築節能減碳政策的基礎。國土署署長吳欣修強調,建築政策若無法法制化與分階段執行,僅憑倡議或業界自律,無法真正改變市場生態與開發行為。因此,透過明確的綠建材使用率與能效規範,不僅提升建築品質,更直接促進國內綠色建材、節能設備產業成長。

🏢《建築技術規則》修訂進程

年度綠建材使用率規定重大修訂內容
20045%首度訂立綠建築專章,明訂一定規模公共建築採用綠建材
200930%強化公共建築適用範圍,擴大至醫療、學校與大型商業空間
201960%擴大住宅類建築適用,規定新建住宅社區必須達綠建材標準

目前,國內大型商辦、百貨、醫療院所、社區住宅新建案,綠建材使用率已逐步達標。依據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統計,2023年全國核准建照案約有71%達成50%以上綠建材比率,其中新北、台中、台南成績尤為亮眼,凸顯地方政府政策落實效果。

未來國土署預計於2026年啟動新一輪修法,針對高碳排建築類型(如百貨商場、五星級飯店、大型展覽中心)要求綠建材使用率達75%以上,並導入低碳建築標準(如RC減量、鋼構預鑄化、低碳地材應用),作為邁向淨零碳排的重要政策手段。


🔋 能效評估與標示系統

建築節能除材料選用外,耗能設備與空間設計更為關鍵。國土署從2017年起推動「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系統」,針對建築外殼隔熱效能、空調系統效率、照明設備節能、昇降設備耗能、中央熱水供應系統等五大項目進行整體綜合評估。

透過電腦模擬與實測數據分析,評定建築能效等級,並於2020年起試行「能效標章」,發給達一定標準的新建案,至2023年底已有超過2,600案取得標章,年減碳效益超過42萬噸。

國土署已規劃2025年修訂《新建建築節能設計標準》,將能效評估機制法制化,凡新建案皆須達一級能效,且公辦工程、社會住宅須達優級,預計全面施行後,每年可進一步減碳50萬噸以上,約當14萬台灣家庭年用電量,並將全國建築總耗能降低20%以上。


🏘️【社會住宅典範】社宅綠建築、再生能源與節能實績

社會住宅政策除改善居住問題,更是永續建築政策最佳試驗場。吳欣修署長表示,國土署要求所有中央興辦社會住宅新建案必須同時取得銀級綠建築標章建築能效一級標章智慧建築合格標章,將再生能源、節能技術與智慧系統全面導入。

☀️ 太陽能光電設置成果

單位規劃案數裝置容量 (瓩)
地方政府1862,500
住都中心651,080

累計至2024年10月底,全案達3,580瓩,約等同於3座中型太陽能電廠裝置量,每年可減碳1,950噸,年發電量達450萬度。未來預計2030年前達成社宅光電設置率90%以上,並結合社區儲能系統,提升住宅自發自用能源比例,降低電網依賴與碳排。

🏡 招標建案標準

所有中央及地方新建社宅須達:

  • 綠建築標章:銀級

  • 建築能效等級:一級

  • 智慧建築標章:合格級

  • 配置太陽能發電系統

  • 電動車充電預留管線

  • 電梯回生系統

  • 節能照明與排風控制

  • 雨水回收與再利用設施

這些措施可有效提升社宅建築品質,並透過智慧管理系統,將能耗監控、設備管理、社區安全、環境指標整合,形成「智慧永續社區」。


♻️【減少營建廢棄物】建築資源循環再利用政策解析

台灣每年產生營建廢棄物約200萬噸,占全國廢棄物總量近30%。國土署自2002年發布《營建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管理辦法》,規範五大類廢棄物再利用方式與品質標準,並逐年提升回收率。

🚧 再利用重點

廢棄物種類再利用方式
廢木材製作再生模板、木質裝修板
廢橡膠鋪面材、緩衝墊
廢塑膠建材填料、鋪設管道
廢金屬建材支撐構件
混凝土塊路基、填方

2023年全國營建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率達80%以上。未來將新增ALC輕質混凝土磚塊、預鑄構件廢料回收再利用範圍,預計每年可再增加回收量30萬噸,減少焚化與掩埋壓力。

同步推動BIM+預鑄工法,提前於設計階段掌握建材使用量與施工廢料產生預測值,透過模組化施工與現場廢料減量,建案營建碳排可望降低30%以上。


🌳【平衡都市發展與綠地保留】都市更新與公園綠地配置

台灣都市計畫法明訂都市計畫區內公園綠地配置比例不得少於10%。近年都市更新案多位於蛋黃區老舊市區,如何保留綠地、提升公共空間質量成為挑戰。

國土署透過容積獎勵制度,鼓勵建案納入開放空間、社區型滯洪池、多功能公園步道設計,提升都市生態韌性,並要求更新計畫須通過「公開審議」與「社會溝通程序」,兼顧開發利益與公共福祉。

同時推廣社區農園綠屋頂立體植栽牆,提升都市綠覆率與碳匯能力,2023年全國都市更新案開放空間平均綠覆率提升至38%,較2018年成長9個百分點。


🛡️【強化韌性城市建設】因應極端氣候與防災策略

🌞 氣候變遷調適策略

項目措施
高溫熱島增設都市樹冠層、透水鋪面
暴雨滯洪社區型滯洪池、屋頂花園
乾旱水源雨水回收系統、再生水利用
防震防災預鑄構件提升耐震、建築監控IoT

📊【政策成效分析表】綠建築政策推動成果數據一覽

項目20202024成長率
綠建築標章建案數1,9503,420+75%
建築能效標章建案數8002,600+225%
再生能源設置容量(瓩)1,4003,580+155%
營建廢棄物再利用率75%80%+5%

🌏 專家觀點|國土署政策亮點與產業建議

在國土署全面推動永續建築、綠建材、建築能效、都市更新與再生能源政策的過程中,業界學者、都市規劃師、建築師及ICT產業專家皆提出具體觀點與建議,以協助台灣在2050淨零碳排目標下,落實永續建築的全面普及。以下整理4大專家觀點,為政策精進提供參考:

📌 觀點一:綠建築須結合台灣ICT產業,創造智慧化永續建築

台灣擁有全球領先的半導體、資通訊與智慧科技產業,學者建議,國土署應積極串聯台灣ICT產業,將建築自動化、智慧感測、物聯網(IoT)、AI大數據分析、能源管理系統(EMS)整合進入綠建築場域。

透過智慧電表、即時能耗分析、AI空調控制、智慧遮陽系統、電動車充電管理與綠屋頂植物監控系統等,打造真正「智慧永續建築」,不僅降低耗能,也能優化住戶舒適度與生活環境安全。

此外,可推動ICT廠商成立「智慧建築產業聯盟」,共同開發適用於台灣氣候、建築型態的智慧建築設備與管理平台,進一步提升建築碳管理效率與淨零目標達成率。

📌 觀點二:建築能效標章需法制化,提升市場強制力與產業升級

目前國土署推動建築能效標章,雖已有不錯成效,但大多數仍以鼓勵性質為主,缺乏法律強制約束力。專家建議應儘速完成《新建建築物節能設計標準》修正,將能效評估納入強制驗證機制,並依能效級距對容積獎勵、稅賦優惠、建照核發設置不同門檻,形塑產業升級誘因。

同時,可規劃高能耗建築(如大型商場、飯店、醫院)採「能效分級公示制度」,要求公開揭露能效數據,讓消費者與租戶擁有選擇權,市場自然淘汰低效建築,帶動產業自主升級。

透過法制化強制與市場透明雙軌並進,有助台灣綠建築政策落實成效,也為建築服務、綠能設備、碳管理產業創造龐大新商機。

📌 觀點三:推動使用者行為改變,落實節能設計實際成效

綠建築與高能效設計若缺乏使用者正確操作與節能行為配合,最終實際碳排減量仍有限。產業學者建議,國土署除推動硬體設備規範外,應結合生活型態教育與操作行為指引,如住宅社區舉辦「節能生活訓練營」、企業大樓導入「碳排績效回饋制度」,透過行為誘導提升節能效果。

可開發「建築能效APP」,住戶可即時查詢住家每日能耗、用水量、碳排數據,並設立節能排行榜與獎勵計畫,提升參與感。另可推廣智慧社區聯網,將社區公共空間照明、空調、EV充電樁、光電發電資訊整合,達成社區型微電網,發揮整體節能調度效率。

📌 觀點四:開放社會住宅與都市更新案成為再生能源應用示範

專家普遍認為,社會住宅與都市更新案為最適合推廣再生能源與綠建築技術的場域,建議國土署訂立更具體目標,如2030年起中央管理社宅屋頂太陽能設置率達90%,並導入「社區型儲能系統」、「再生水回收系統」、「屋頂菜園」與「智慧社區管理平台」,成為城市韌性建設典範。

都市更新則可納入「更新案必須配合再生能源安裝比例」規範,搭配容積獎勵,誘導民間投資再生能源,同時將更新基地規劃社區型滯洪池、太陽能雨棚、節能公共設施,提升更新案環保價值與社會公益性。


📌 結論|打造兼顧環保與居住品質的永續台灣

在全球永續浪潮與2050淨零碳排願景驅動下,國土署以「建築能效提升、綠建築普及、營建廢棄物減量、再生能源導入、韌性城市建設」五大主軸為政策核心,透過制度修訂、試辦範例、容積獎勵、能效標章與跨部會合作,逐步打造屬於台灣本土型的永續建築生態圈。

未來,國土署將以《新建建築物節能設計標準》修正案,明確訂定強制能效標準,並配合《營建廢棄物再利用辦法》修法,擴大營建資源循環品項與再利用量體。此外,結合ICT智慧建築、再生能源設備普及與社區型能源管理,實現建築場域碳排動態監控與最佳化調度。

同時,國土署將推動都市更新案「綠建築比例化」、社會住宅「智慧節能系統全配」、並訂定大型建築能效標章公開制度,讓市場機制帶動建築碳管理普及。

國土署預計2030年前,完成3,000座綠建築、20,000戶社會住宅太陽能裝置、80%以上營建廢棄物再利用,並透過全民教育、生活節能習慣改變、智慧建築技術導入,帶動全民參與。

在都市快速發展與極端氣候威脅下,台灣必須透過永續建築與韌性城市建設,確保國土安全與民眾生活品質。國土署的政策藍圖,正是帶領台灣建築產業與城市發展邁向永續現代化的關鍵引擎。未來,在政府、產業與民間共同努力下,台灣勢必能成為亞洲永續建築與智慧城市的標竿典範,實現兼顧環境保護、經濟發展與生活品質的現代宜居城市。

專營台灣/日本/泰國/越南/菲律賓

工業地產/房地產 買賣出租

物件眾多、無法即時刊登

請直接加LINE ID:803033

0981-681-379 曾先生  告知需求

相關連結

🌱都市更新、綠建材、太陽能屋頂一次搞懂!國土署2025建築政策懶人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