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六都交易數據大公開】高雄、桃園大爆發,新竹市為何獨憔悴?

作者:小編 於 2025-07-04
87
次閱讀

2024年台灣房市買賣移轉棟數突破35萬棟,創近11年新高,主要受惠於年初推出的新青安政策刺激買氣,首購族與剛需族積極進場,尤其前八個月每月交易量均破3萬棟。六都中,高雄與桃園增長最為亮眼,非六都的彰化也表現強勁,反觀新竹市、澎湖等地出現衰退。下半年銀行放貸趨於緊縮,央行加強信用管制,購屋貸款成數降低,使得成屋市場交易量自9月起大幅下滑四至五成,資金取得門檻提高壓抑買氣。預售與新成屋因交屋潮持續支撐市場交易量,緩解了整體成交下滑的壓力。2025年房市將面臨銀行放款政策是否放寬、央行信用管制是否調整及國際經濟不確定性等挑戰,買賣移轉棟數是否跌破30萬仍具不確定性。專家建議政府適時調整政策,置產者應關注長期成長區域,購屋族則需理性評估財務狀況。整體而言,房市將進入調整期,買賣雙方須謹慎評估市場風險與機會。

🏡【六都交易數據大公開】高雄、桃園大爆發,新竹市為何獨憔悴?

目錄

  1. 🏠【引言】2024年買賣移轉棟數創新高背後原因

  2. 📊 各縣市買賣移轉數據詳細比較與分析

  3. 💰 銀行放貸緊縮與央行信用管制對房市的影響

  4. 🏘️ 預售屋與新成屋交屋對市場交易量的支撐作用

  5. 🔮 2025年房市挑戰與觀察重點

  6. 💡 專家觀點與市場建議

  7. 📌 結論:買賣移轉棟數是否將跌破30萬?未來展望與策略


🏠【引言】2024年買賣移轉棟數創新高背後原因

2024年,台灣房地產市場呈現出一波顯著的交易熱潮,全台建物買賣移轉棟數突破35萬棟大關,創下近11年來的新高紀錄。這一波買氣的爆發,主要受到年初政府推出的新青安政策強力激勵,刺激首購族群與剛需買方積極進場,加上整體市場對未來房市走勢仍保有一定信心,使得前八個月的每月交易棟數均維持在3萬棟以上的亮眼水準。

新青安政策的推波助瀾

新青安政策針對首次購屋及青年族群提供多項購屋優惠,包括稅負減免、購屋補貼與貸款利率優惠,降低了首購門檻,促使原本觀望的族群紛紛入市。政策的施行,在短時間內快速帶動交易熱度,並形成明顯的買氣回升效應。許多區域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特別是在新北、桃園等人口集中且生活機能完善的地段,買賣移轉棟數大幅攀升。

上半年交易持續攀升的多重因素

除了政策利多之外,市場信心與資金充沛亦是推升交易量的關鍵因素。2024年前八個月,整體經濟基本面尚屬穩健,民眾收入持續成長、失業率保持低檔,加上銀行信貸尚未全面緊縮,購屋資金取得相對容易。此外,多家建商加速推案與促銷力度加大,帶動預售與新成屋銷售旺盛,成為支撐市場交易量的另一大助力。

下半年銀行放貸緊縮與央行信用管制的雙重影響

然而,從9月開始,台灣房市面臨了顯著的壓力。銀行放款量達到歷史高點,開始收緊放款條件,尤其是針對第二套房與投資型購屋者的貸款成數大幅降低,審核標準更加嚴苛。此外,央行配合政府打炒房政策,於2024年持續加強選擇性信用管制,目標抑制資金過度流入房市、防止價格過熱。

這兩項政策措施使得整體房市買氣明顯降溫,成屋市場交易量在短短數月內萎縮四至五成,交易動能大幅減弱,成為全年交易量下滑的主要推手。雖然預售屋和新成屋因交屋潮的緩衝作用,交易數據尚未大幅下跌,但市場的買氣已由熱轉冷,顯示資金面與政策面對市場的雙重壓力不容忽視。

市場交易量的結構性變化

細究2024年買賣移轉棟數的組成,能發現交易量的結構性變化尤為關鍵。過去中古屋交易佔整體市場的大宗,然而隨著資金緊縮,中古屋買賣活躍度顯著下滑,特別是2024年9月起,成屋市場交易量腰斬,反映出資金成本上升、買方觀望情緒濃厚的現象。相對地,預售屋和新成屋交屋仍保持相對穩定的銷售狀態,這是支撐全年整體買賣移轉棟數維持高檔的關鍵因素。

此現象揭示出目前台灣房市交易熱度在不同產品類別間存在分化,投資型與非自用買方因信貸受限退場,剛需族群因政策扶持仍保有一定購屋意願,但在資金成本升高的情況下,交易頻率與規模皆趨向保守。

進入2025年,市場是否能延續2024年的交易熱度,將高度依賴於銀行放款政策的調整與央行信用管制的趨勢,以及國際經濟環境如利率與通膨走勢對市場信心的影響。政策面若能平衡抑制投機與支持剛需,並逐步釋放資金活水,將有助於市場逐步回溫,穩定交易量。反之,若信貸環境持續嚴苛,買氣恐難回升,可能導致買賣移轉棟數跌破30萬大關,面臨較嚴峻的市場調整壓力。


🔮 2025年房市挑戰與觀察重點

隨著2024年房市買賣移轉棟數創下35萬棟的新高紀錄,市場在年底開始出現明顯的轉折。展望2025年,房市將面臨多項挑戰,投資人、購屋者與政策制定者必須密切關注以下幾大關鍵因素:

1. 銀行放款政策是否放寬,成為資金流動關鍵

銀行放款政策是影響房市交易活絡度的首要因素。2024年下半年以來,因放款額度接近飽和,多數銀行收緊貸款條件,包括降低貸款成數、提高審核門檻,導致購屋者資金取得變困難。若2025年銀行能根據經濟狀況適度放寬放款標準,將有助釋放潛在買盤,恢復資金流動性,帶動交易回升。反之,若持續緊縮,可能加速交易萎縮,尤其影響剛需族群。

2. 央行是否調整信用管制,直接影響市場活絡度

央行自2023年起多次調整選擇性信用管制政策,目的在抑制過熱房市,避免資金過度集中於不動產。然而,過嚴的管制也使得市場信心受挫,導致交易冷卻。2025年央行是否會根據整體經濟及房市狀況,適時鬆綁管制,是市場關注焦點。政策的微調不僅影響資金面,更將左右買方心態與置產意願。

3. 國際經濟不確定因素,如通膨、利率走勢,對購屋意願影響

全球經濟波動持續,尤其通膨壓力與美國聯準會升息政策,使得全球利率普遍上升,進而影響台灣房貸利率水平。利率上升將直接提高購屋成本,抑制部分購屋需求。且國際經濟不確定性增加,企業投資與薪資成長動能放緩,對消費者信心與購屋意願形成壓力,成為2025年房市不可忽視的外部風險。

4. 剛需族群的進場時間與規模,將決定房市回穩速度

房市的穩定基礎來自剛需族群,包括首次購屋者、換屋族與自住型買方。若信貸環境持續嚴峻,剛需族群可能遲疑入市,造成交易量低迷。反之,若放款環境改善,加上政府推動適合首購族的優惠政策,可促使剛需加速進場,成為推動市場回暖的主力。購屋族的心理預期與財務狀況,將是觀察房市是否回穩的關鍵指標。


💡 專家觀點與市場建議

面對2025年房市潛在波動與挑戰,專家建議從政策調整、投資策略及購屋實務三方面應對:

政策建議:建議政府應適時調整信貸管控,避免過度壓抑市場

多數經濟學者及房市分析師認為,信用管制政策應具有彈性,根據市場變化進行動態調整,避免一刀切造成市場停滯。政府應平衡抑制投機與支持剛需的雙重目標,適時釋出資金活水,並推動租賃市場與社會住宅建設,緩解住房壓力,達到市場長期健康發展。

投資策略:置產者應關注新成屋交屋與區域發展潛力,選擇長期成長區域

從投資角度看,建議置產者把握預售屋及新成屋交屋潮,尤其關注政府重大建設、交通樞紐與產業聚落周邊區域,這些地區具備較佳增值潛力。同時,選擇人口結構健康、生活機能完善的區域,能降低市場波動風險,確保資產穩健成長。

購屋族建議:理性評估財務狀況,避免過度負債,尋求專業諮詢

購屋族宜根據自身財務能力,謹慎規劃貸款與還款計畫,避免高槓桿造成未來財務壓力。購屋前建議多方比較房價、利率及相關費用,並諮詢專業房仲或財務顧問,提升購屋決策品質。此外,密切關注政府補助政策與稅制變動,也有助於減輕負擔。


📌 結論:買賣移轉棟數是否將跌破30萬?未來展望與策略

綜合2024年的交易數據與政策走向,全年買賣移轉棟數達35萬棟,創下房地合一稅制實施以來新高。然而,下半年開始的銀行放貸緊縮與央行信用管制,使得市場交易動能明顯降溫,9月以後成交量逐月下滑,成屋市場交易量腰斬。展望2025年,若銀行放款未見顯著放寬,且國際經濟仍不明朗,買賣移轉棟數跌破30萬的可能性大增。

儘管如此,預售與新成屋交屋潮將為市場提供一定支撐,並且政策若能適時微調,放寬部分信貸限制,將促使房市逐步回溫。買賣雙方應保持謹慎態度,密切關注資金面、政策面及經濟面變化,合理評估風險與機會,選擇符合自身需求與長期目標的購屋或投資策略。

總體而言,2025年台灣房市將進入一個相對調整期,從高點回落並尋找新平衡。如何透過政策調節與市場自我修正,穩健推動住宅市場健康發展,將是政府與市場共同努力的方向。消費者與投資者務必做好風險管理,持續關注市場動態,為自身資產保值與生活品質把握先機。

專營台灣/日本/泰國/越南/菲律賓

工業地產/房地產 買賣出租

物件眾多、無法即時刊登

請直接加LINE ID:803033

0981-681-379 曾先生  告知需求

相關連結

🏡【六都交易數據大公開】高雄、桃園大爆發,新竹市為何獨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