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缺水危機不怕!桃園市打造全台首座「再生水城市」時程、效益一次看
次閱讀
桃園市積極推動再生水發展計畫,打造全台首座「再生水城市」,以因應日益嚴峻的水資源短缺問題。計畫涵蓋桃北、文青及中壢三大再生水廠,預計於2025年至2029年間逐步投產,總供水量將達每日21萬噸,主要供應工業區與科技園區,如觀音工業區、華亞科技園區及龍潭科學園區。此舉不僅有效緩解桃園產業用水壓力,也降低因氣候變遷帶來的用水風險,提升城市水資源韌性。市府同步推動智慧調度系統與產業用水回收機制,提升水源多元化與供水效率。透過再生水利用,桃園每年可減少約21,000公噸碳排放,促進節能減碳,並提升招商競爭力,預計帶動產值與就業成長。桃園市長張善政強調,此計畫為產業永續發展與城市安全提供重要基礎,將成為台灣永續水資源管理的示範典範。
💧缺水危機不怕!桃園市打造全台首座「再生水城市」時程、效益一次看
📑 目錄
📌 引言:再生水成為台灣產業永續命脈
📊 桃園再生水計畫全覽
🌱 桃北、文青、中壢三大再生水廠計畫詳解
🛠️ 市府與產業協同推動策略
📊 表格分析:再生水廠建設期程與供應量比較
🌏 桃園再生水發展對產業與城市永續效益
📝 專家觀點與建議
📌 結論:永續水資源政策勢不可擋
📌 引言:再生水成為台灣產業永續命脈
台灣面臨水資源日益短缺,尤其是桃園、竹科、中科等高科技聚落與工業區用水需求高峰,再生水政策不再是選項,而是產業存續與永續發展關鍵。桃園市長張善政正式啟動「桃園市再生水發展計畫」,並於市政會議中強調確保建設期程與供水穩定,讓桃園成為全台首座「再生水城市」。
📊 桃園再生水計畫全覽
📈 再生水產能目標與預期效益
透過「桃北再生水廠」、「文青再生水廠」、「中壢再生水廠」三大系統,預計至2030年每日供應再生水可達21萬噸,足以減少自來水用量、強化產業韌性。
🌊 再生水廠 | 預計啟用年 | 第一階段供水量(噸/日) | 全期供水量(噸/日) | 主要供應對象 |
---|---|---|---|---|
桃北再生水廠 | 114年 | 40,000 | 112,000 | 中油、南亞錦興廠、觀音工業區 |
文青再生水廠 | 116年 | 10,600 | 10,600 | 華亞科技園區、美光、穩懋 |
中壢再生水廠 | 118年 | 22,000 | 88,000 | 中壢產業園區、龍潭科學園區 |
📊 預期效益
減少逾20%自來水依賴
提高產業用水穩定性
減碳效益:每年減少超過2.1萬噸碳排
促進工業區招商誘因
🌱 三大再生水廠計畫詳解
桃園市再生水發展計畫涵蓋三座關鍵再生水廠,分別位於觀音、龜山及中壢,逐步完工啟用後,將成為全台供水規模最大、產業涵蓋最廣的再生水網絡系統。這些再生水廠不僅解決現有工業區用水壓力,更為未來科技產業用水安全超前部署。
📍 桃北再生水廠 — 北桃園最大產業用水基地
📆 預計2025年(114年)正式啟用第一階段,每日供應再生水4萬噸,2029年前完成第二、三期,達每日11.2萬噸,成為北桃園最大再生水供應基地。
建廠背景:
觀音工業區是桃園西部重要石化、紡織、電池材料及物流園區,每日工業用水需求超過10萬噸,其中石化製程對水質穩定性要求極高。尤其中油、南亞錦興廠等大型石化製程,遇到枯水期若減供,將衝擊國內燃料、原料供應鏈。
供應對象:
中油觀音廠
南亞錦興觀音廠
觀音工業區內52家中大型製造廠
產業效益:
減少逾40%觀音工業區自來水依賴
每年節省超過2,500萬度自來水,折抵工業用水費用約3.2億元
預估帶動超過600名水務專業人員、管線施工人力就業
管線與回收系統:
建置12公里再生水輸水管網,涵蓋觀音、新坡、崙坪、草漯4大用水聚落,確保供水穩定。另結合污水下水道接管計畫,導引市政污水與工業廢水進入處理系統,提升再生水產能。
📍 文青再生水廠 — 半導體AI晶片供水命脈
📆 預計2027年(116年)啟用,每日供應1.06萬噸,專供華亞科技園區內美光、穩懋等半導體及光電廠,保障先進製程產能不中斷。
建廠背景:
華亞科技園區坐落於龜山區,聚集台灣AI晶片、CMOS影像感測器、IC封測廠,尤其美光科技、穩懋半導體、台積電設備供應鏈廠商,耗水需求年增12%。2021年水情警戒期間,園區遭限水20%,影響晶圓代工與伺服器記憶體模組交期,造成全球AI伺服器供應鏈震盪。
供應對象:
美光科技
穩懋半導體
矽品精密
中環光電
產業效益:
每年減少4,000萬度自來水用量
每年減碳3,900公噸
AI伺服器交期提升15%,避免國際訂單流失
再生水規格:
採用雙重RO膜法,確保電阻率高達50MΩ以上,滿足半導體製程超純水需求。
📍 中壢再生水廠 — 南桃園產業聚落韌性水源
📆 自2029年(118年)起,分4期建設,第一階段每日供應2.2萬噸,最終達8.8萬噸,支援中壢產業園區、龍潭科學園區,應對南桃園科技產業帶快速擴張需求。
建廠背景:
中壢產業園區為桃園精密機械、化工材料、電動車關鍵零組件製造基地,龍潭科學園區則以台積電、中華電信5G研發中心為核心。根據《2023桃園產業年報》,南桃園每日用水需求將於2030年突破30萬噸,現有水源難以支應。
供應對象:
中壢產業園區120家廠商
龍潭科學園區28家科技公司
產業效益:
每年減少6,400萬度自來水使用
為南桃園產業聚落創造3,200個水資源營運職缺
提升產能稼動率8%以上
輸水與配套:
配合桃園第三接水管工程、新屋水資源回收中心計畫,形成完整供水系統。未來可擴增接管至平鎮、楊梅,支援航空城產業專區,構建南桃園再生水網絡。
🛠️ 市府與產業協同推動策略
桃園市府為確保再生水計畫順利推動,除興建再生水廠,更同步推動工業聚落調查、產業用水媒合、水源分級利用政策,提升產業參與意願與整體水源運作效率。
💡 工業聚落供水需求調查建議
蘇副市長指出,應依據各工業區產業類型、製程用水量及穩定性需求,逐聚落進行詳細需求調查,制定差異化供水模式。
例如:
石化、半導體產業用水應配置高規再生水
機械、倉儲業可使用一般再生水
建議2025年前完成觀音、中壢、蘆竹、大園4大聚落調查,媒合建置專屬再生水廠或接管系統。
🔧 再生水應用產業媒合機制
王副市長建議,應以龍潭科學園區第3期、中壢產業園區新開發基地為中心,提前規劃水資源中心及再生水廠用地,並納入都市計畫,避免日後產業入駐後才因缺水而被迫限建。
另推動產業用戶媒合平台,由水務局定期公告再生水供應狀況、可配售餘量,供產業即時調度,確保產線供水不中斷。
📊 表格分析:再生水廠建設期程與供應量比較
📍 廠區 | 第1期供應量 (噸/日) | 全期供應量 (噸/日) | 啟用年 | 預期主要用戶 |
---|---|---|---|---|
桃北 | 40,000 | 112,000 | 114年 | 中油、觀音工業區 |
文青 | 10,600 | 10,600 | 116年 | 美光、穩懋 |
中壢 | 22,000 | 88,000 | 118年 | 中壢產業園區 |
👉 分析:桃北規模最大,供應鏈韌性關鍵;文青廠專屬高科技業,確保AI半導體產能不中斷;中壢廠兼顧南桃產業發展。
🌏 桃園再生水發展對產業與城市永續效益
桃園市推動再生水建設,不只是解決用水問題,更是城市永續治理與產業升級的重要策略。透過三大再生水廠逐年投產,將對桃園產業環境、招商競爭力、城市韌性帶來多重效益,以下逐項分析:
✅ 確保科技與製造業用水穩定
桃園市是台灣重要工業重鎮,包含觀音工業區、中壢產業園區、龍潭科學園區、華亞科技園區,以及航空城產業專區,聚集半導體、面板、石化、精密機械等大量耗水產業。
根據《經濟部水利署》資料,桃園每日自來水用量超過150萬噸,其中超過35%用於工業。若遇到枯水期或水情緊繃,產業首當其衝,甚至可能影響產線開工率與供應鏈穩定性。透過桃北、文青、中壢三大再生水廠,預計2030年每日供應再生水可達21萬噸,將有效緩解水情壓力。
效益量化:
📊 項目 | 產業用水需求 (噸/日) | 再生水可取代比例 |
---|---|---|
高科技產業 | 100,000 | 20% |
石化製造 | 60,000 | 25% |
精密機械 | 40,000 | 15% |
透過再生水導入,可讓產業用水來源多元化,避免單一水源依賴,降低缺水停產風險,強化產業韌性。
✅ 降低氣候變遷風險,提升水資源韌性
台灣位處太平洋颱風路徑,但降雨時空分布極不平均,冬季枯水期經常面臨限水危機。2021年、2024年皆發生嚴重旱象,南科、竹科、中科多次限水,造成半導體、精密製造業營運壓力。
國際經驗顯示,像新加坡、新南威爾斯州(澳洲)透過再生水與海水淡化,補足水源缺口,可維持每年10%~30%穩定供水,增強城市水源韌性。桃園再生水計畫採行相同模式,將每日21萬噸市政污水回收再利用,不受季節降雨波動影響,成為穩定、低成本、低碳排之新水源。
政策效益:
📉 降低旱象限水機率
📈 提升產業投資信心
🌱 減少抽取地下水,保護水資源生態
✅ 節能減碳,估年減碳21,000噸
依據環境部《2023年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台灣因水源輸送與加壓產生大量碳排,每供應1度水約排碳0.36公斤。若每日21萬噸再生水可取代自來水,則每年預估減碳如下:
📊 項目 | 供水量 (噸/日) | 年減碳量 (公噸CO₂) |
---|---|---|
桃北再生水廠 | 112,000 | 14,700 |
文青再生水廠 | 10,600 | 1,390 |
中壢再生水廠 | 88,000 | 11,520 |
總計 | 210,600 | 21,610 |
相當於50座大安森林公園全年碳吸附量,有助於桃園2050淨零城市目標達成。
✅ 增強招商競爭力,帶動產值與就業
全球製造業供應鏈重組,企業在評估選址時,除地價、交通外,穩定水資源成為優先考量。根據《台經院2024招商競爭力報告》,再生水普及率高、供水穩定城市,可提高20%以上招商成功率。
透過再生水政策,桃園不僅保障現有產業運作,更吸引半導體封測、AI伺服器、電池材料廠商布局。未來航空城產業專區、大園產業園區若能配套第4座再生水廠,預估可新增500億元產值、帶動1.2萬個就業機會,強化北台灣經濟圈。
📝 專家觀點與建議
📌 建議提前規劃第4座再生水廠於大園或平鎮
因應航空城、蘆竹、大園產業園區開發,水源需求劇增,建議於2027年前完成規劃,2029年前投運,避免水源瓶頸。
📌 導入AI智慧調度系統
運用物聯網、即時監控與AI預測演算法,依據工業區、產業園區即時用水數據動態調度,降低排放量與無效調度,提升水資源效益。
📌 推動產業用水回收再利用機制
引進RO逆滲透濃縮水回收系統及晶圓廠冷卻水循環再利用,增加產線水源循環率,部分科技園區如南科已達85%,建議桃園提升至80%以上,減輕再生水壓力。
📌 推動用水分級收費與獎勵機制
對用再生水企業給予水價優惠、碳權折抵,激勵企業自動投資再生水設備與管線建設,形成正向循環。
📌 結論:永續水資源政策勢不可擋
桃園市再生水發展已由規劃轉入實作期,張善政市府鎖定三大產業園區供水需求,逐年啟動桃北、文青、中壢再生水廠。至2030年,每日供應再生水21萬噸,將有效降低產業缺水風險、提升城市水源韌性、減碳21,000噸。
未來,透過智慧水網調度、產業用水媒合、回收再利用政策,預估2035年可擴增至30萬噸,成為全台再生水示範城市。這不僅強化桃園產業競爭力,更奠定北台灣產業供應鏈永續發展關鍵,實現「水源安全、產業安全、城市安全」三贏願景。
專營台灣/日本/泰國/越南/菲律賓
工業地產/房地產 買賣出租
物件眾多、無法即時刊登
請直接加LINE ID:803033
0981-681-379 曾先生 告知需求
相關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