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30年海岸造林計畫如何助力企業減碳?台積電與臺中攜手打造碳匯新標竿

作者:小編 於 2025-06-24
40
次閱讀

台積電與臺中市政府合作的「海岸造林碳匯自願減量專案」成功通過環境部審查,成為國內首例以海岸新植造林進行碳匯註冊的案例。專案位於臺中大安區南莊海堤旁,種植約4萬4千株樹木,預估30年內可產生至少1011公噸的碳權額度。此專案不僅有助於減緩碳排放,還能提升生態環境與防護海岸線。台積電透過此專案實踐ESG承諾,展現企業社會責任。然而,環團指出這類碳權購買可能成為「漂綠」手法,無法根本解決台灣燃煤發電與空氣污染問題。專家建議企業應加強自有綠能發電、製程節能與產品全生命週期碳盤查,並公開減碳成效,提升ESG真實性。隨著2025年台灣碳費即將實施,碳權交易市場將快速成長,造林碳匯專案具示範效應,激勵更多企業投入減碳行動。未來,企業唯有從源頭減碳、加強永續治理,才能真正贏得社會信任,推動台灣朝向淨零碳排目標邁進。

📊30年海岸造林計畫如何助力企業減碳?台積電與臺中攜手打造碳匯新標竿

📌 文章目錄

  • 📖 引言:台積電海岸造林,企業碳權戰略新布局

  • 🌱 台積電海岸造林計畫簡介

  • 📑 造林專案流程與碳匯申請機制

  • 📊 台積電碳匯專案碳權效益試算表

  • 🗣️ 環團觀點:漂綠還是環保責任?

  • 🌍 ESG概念與台積電永續策略

  • 📉 台灣碳排結構與企業減碳壓力分析

  • 📢 專家觀點:企業應如何真正實踐ESG?

  • 🔍 海岸造林碳匯專案對台灣碳交易市場意義

  • 💡 結論:碳權、ESG、企業社會責任新格局

  • 📌 常見問題Q&A


📖 引言:台積電海岸造林,企業碳權戰略新布局

隨著全球減碳壓力倍增,台積電作為台灣最大用電大戶,在2025年之前就已承諾2050淨零碳排。近期台積電與臺中市政府合作的**「海岸造林碳匯自願減量專案」正式通過環境部審查,成為國內首例。透過新植造林進行碳匯註冊,預估30年內可取得至少1011公噸碳權額度**。

但隨之而來的,是環團對「漂綠」行為的質疑,認為這樣的碳權補償,無法真正解決燃煤發電與空氣污染問題。本文將全面解析台積電海岸造林碳匯專案內容、環團觀點、ESG實踐現況及台灣碳市場未來趨勢。


🌱 台積電海岸造林計畫簡介

📝 專案概況一覽

項目內容
📍 專案名稱台積電-臺中市政府海岸造林碳匯專案
🌊 地點臺中市大安區南莊海堤旁
📐 面積約2.834公頃
🌳 栽植樹種黃槿、草海桐、水黃皮
🌱 栽植數量44,850株
📅 計畫啟動時間2021年10月
🛠️ 造林工法雙柱型水源寶育樹盆
🔍 碳匯審查機構環境部
🎯 預估碳權取得額度1011公噸
⏳ 專案維護年限30年

📑 造林專案流程與碳匯申請機制

🌲 🌱海岸造林碳匯專案標準流程

1️⃣ 專案成立與區域選址
2️⃣ 基線情境調查與地形分析
3️⃣ 選定樹種與造林設計
4️⃣ 撰寫專案計畫書
5️⃣ 向環境部提出註冊申請
6️⃣ 委託第三方查驗機構驗證
7️⃣ 碳權額度核定與註冊完成
8️⃣ 定期維護與植株巡檢
9️⃣ 年度碳吸存量計算與追蹤

📋 專案效益

  • 🌿 碳權轉換:1011公噸CO₂

  • 👥 創造綠色就業

  • 🌊 防風定沙,保護海岸線

  • 🌱 提升在地生態多樣性


📊 台積電碳匯專案碳權效益試算表

📅 年份植存活率 (%)總樹量 (株)累計碳減量 (公噸CO₂)
第1-3年90%40,365120
第4-10年85%38,123420
第11-20年80%35,880700
第21-30年70%31,3951011

👉 預估30年存活率達70%,累計可達1011公噸碳權。


🗣️ 環團觀點:漂綠還是環保責任?

🌐台灣生態學會:僅是形象操作?

台灣生態學會理事長直言:

「這是企業漂綠,將焦點轉移,無助於空氣品質改善與居民健康。」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應優先減少燃煤發電

研究員指出:

「台積電新製程需大量用電,若自身能發綠電,可省八成碳排。購買碳權並不能解決台灣燃煤與空污問題。」


🌍 ESG概念與台積電永續策略

🌎 什麼是ESG?企業永續評價新指標

Environmental(環境)
Social(社會)
Governance(治理)

👉 ESG標準已成全球上市企業必須履行的重要指標,台積電更將其列入董事會考核指標。

🌱台積電ESG五大策略

1️⃣ 綠電採購達成RE100
2️⃣ 設立自有太陽能電廠
3️⃣ 加速碳中和與碳權交易
4️⃣ 減少製程碳排
5️⃣ 加強供應鏈永續管理


📉 台灣碳排結構與企業減碳壓力分析

📊2025台灣碳排來源結構

排放來源百分比
🔥 燃煤發電42%
🔌 工業製程25%
🏠 民生用電18%
🚗 交通運輸10%
其他5%

👉 工業用電大戶減碳壓力沉重,僅靠碳權難以應對。


📢 專家觀點:企業應如何真正實踐ESG?

隨著全球淨零碳排成為國際共識,企業ESG(環境、社會、治理)表現已不只是品牌形象與投資吸引力,更是未來競爭力存亡的關鍵。然而,不少企業仍停留在「形式合規」階段,採取簡單購買碳權、贊助環保活動、舉辦ESG論壇來充數。對此,環境永續領域專家提出多項具體建議,呼籲企業應從內部營運結構、供應鏈管理到產品生命週期全面布局,才能稱得上真正落實ESG。

💡五大專家建議全面升級 ESG 永續治理

🔋 擴增自有綠能發電

台積電雖以大規模綠電採購聞名,2024年總購電量超過28億度,但專家指出,依賴購電憑證(T-REC)或企業用戶型太陽光電仍不足,必須進一步規劃自有綠電場域,如屋頂型、地面型太陽能、風場、儲能系統,結合虛擬電廠(VPP)或微電網,提升再生能源自主度,降低對外購綠電依賴,才能真正掌握能源碳排命脈。

💧 製程節能與循環水利用

半導體產業高耗能、高用水,製程節能成為核心課題。專家建議:

  • 升級EUV設備散熱與氮氣系統能源效率

  • 建置AI能源管理系統(EMS)即時調度能源

  • 推動製程用水全回收、再利用率達90%以上

  • 導入製程餘熱回收系統降低廠房冷卻負荷

以台積電為例,2023年再生水使用率達40%,專家認為仍有擴充空間,應提高至60%以上,確保用水永續與社會資源合理調配。

🌿 採行產品全生命週期碳盤查

專家提醒,企業不應僅針對生產端減碳,更須從原物料採購、供應商運輸、生產製程、產品使用階段、廢棄處理全面盤查碳足跡,揭露產品全生命週期(LCA)碳排,訂定碳減量目標與執行計畫。

許多國際品牌已強制要求供應商提供碳足跡數據,台積電供應鏈若無法及早跟上,恐影響接單與國際市場競爭力。

📊 公開減碳績效與檢核報告

專家指出,企業應定期發布永續報告書,揭露ESG績效、碳排放數據、碳權購買量、碳匯專案進度,並委託第三方驗證,杜絕漂綠行為。同時,將碳排目標與執行成效納入董事會KPI考核制度,確保決策層重視,避免僅流於公關操作。

📌 專家觀點
「購買碳權只是最低標準,公開透明才是真ESG。」——環境永續專家


🔍 海岸造林碳匯專案對台灣碳交易市場意義

🌏 國內碳市場即將上路,2025碳費實施迫在眉睫

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2025年起台灣碳費將正式開徵,初期針對排碳大戶每噸約300元,未來逐年調高,對用電大戶與製造業衝擊甚鉅。為減輕碳費負擔,企業積極投入自願減量額度(碳權)申請,並可於國內碳交易平台自由轉讓,轉嫁部分碳費支出。

📈 活絡碳權交易市場,掀碳匯專案潮

台積電海岸造林專案通過後,預計帶動更多高碳排產業、電力公司、重工業投入森林造林、溼地復育、綠建築碳權專案,藉以取得碳權額度,並參與未來碳權交易市場。

環境部預估,2030年前碳交易市場年交易額有望突破250億元,成為繼綠電市場後台灣第二大環保財經板塊。

📊 增加造林碳匯專案數量,帶動地方產業與就業

專家分析,透過造林碳匯專案,不僅可達成企業減碳需求,亦能活化國內閒置海岸地、鹽田與農地,提升碳匯潛力,帶動地方造林團隊、農業技師、碳權驗證機構、林業顧問公司需求,創造綠色就業新商機。

📝 鼓勵企業自主減碳行動,促進產業轉型

碳費壓力驅動企業投資碳匯專案、購買碳權,或加速設備節能、製程革新。專家建議,環境部應同步推出「碳權價值評等制」,優先認列高環境效益、在地減碳專案,避免企業大量進口境外碳權,影響台灣實質碳減量成效。


💡 結論:碳權、ESG、企業社會責任新格局

台積電海岸造林碳匯專案開啟台灣碳權自主市場元年,儘管具備碳減量與環境公益效益,卻也引發「漂綠」爭議,凸顯企業減碳政策與社會期待落差。專家認為,企業若僅靠購買碳權解套,無法徹底解決燃煤依賴與高耗能問題,且易遭市場與環團質疑。

要真正落實ESG精神,企業應:

  • 自建綠電,降低排碳源頭

  • 升級節能製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執行全產品生命週期碳足跡盤查

  • 公開ESG成效,接受社會監督

此外,政府應強化國內碳市場規範,優先認可本土高效減碳專案,抑制境外碳權湧入,確保碳權交易實質改善國內碳排環境。

未來,隨著碳費開徵與碳權交易市場擴大,企業永續治理不再是選項,而是企業競爭存亡與品牌信賴度的戰略核心。台積電此案將成為國內企業ESG轉型試金石,也將改寫台灣碳市場與永續治理產業版圖。


📌 常見問題Q&A

Q1:台積電海岸造林碳匯專案可轉讓碳權嗎?
👉 依環境部規範,核發碳權可於碳交易平台自由交易。

Q2:台灣目前碳權價格多少?
👉 自願減量碳權市場價約每公噸800-1200元,預期2025碳費實施後上看1500元。

Q3:企業如何申請碳匯專案?
👉 需依據環境部《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申請註冊、查驗及核發。

專營台灣/日本/泰國/越南/菲律賓

工業地產/房地產 買賣出租

物件眾多、無法即時刊登

請直接加LINE ID:803033

0981-681-379 曾先生  告知需求

相關連結

📊30年海岸造林計畫如何助力企業減碳?台積電與臺中攜手打造碳匯新標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