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地下化、雙捷共構、都市更新利多全解析!桃園史上最貴交通建設進度公開
次閱讀
桃園鐵路地下化計畫為桃園史上最大交通建設,總經費由原本1047.9億元增至1817億元,路線全長17.9公里,預計2033年全線通車。交通部鐵道局公布,全案進度達32.63%,今年下半年起主體工程將陸續動工,邁入全面施工高峰。沿線將改建桃園、內壢、中壢等3座既有車站,並新建鳳鳴、中路、桃園醫院、中原、平鎮等5座通勤車站,桃園與中壢站同步捷運雙鐵共構,提升轉乘便利。因物價上漲、勞工短缺與工程南延等因素,計畫經費與期程多次調整。臨時站營運亦持續優化,提升便民設施。專家認為,鐵路地下化將改善交通阻塞、釋出市區土地,帶動都市更新與商圈發展。建議政府加速捷運銜接、透明進度公布及檢討物價調控,為桃園打造現代化交通網。
🚄地下化、雙捷共構、都市更新利多全解析!桃園史上最貴交通建設進度公開
📑 目錄
🔔 引言:桃園百年鐵路大變身,全案最新進度整理
📖 計畫總覽:桃園鐵路地下化17.9公里全線規劃
📊 工程進度分析:目前進度32.63%,主體工程啟動時程
🚉 八座車站佈局與特色解析
🛠️ 延宕原因與經費調整詳解
📌 各站工期、啟用時程總整理
📝 現場施工狀況與階段成果
🏗️ 臨時站運作與便民改善措施
📈 桃園捷運銜接與雙鐵共構效益
🎙️ 專家觀點:鐵路地下化對城市發展影響
💡 筆者觀點與政策建議
🔚 結論:桃園鐵路地下化帶動都市新格局
🔔 引言:桃園百年鐵路大變身,全案最新進度整理
桃園鐵路地下化計畫,是桃園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投資金額最高、影響範圍最廣的鐵路建設工程,肩負改善市區交通壅塞、消除平交道阻礙、提升軌道運輸效能與促進都市更新四大任務。此案自可行性研究啟動以來歷經多年規劃、核定與標案程序,終於正式進入全面施作階段,對桃園都市交通與整體發展影響深遠。
交通部鐵道局於近日公布,全案工程累計進度已達32.63%。雖因近年受原物料價格上漲、營造業缺工與平鎮段南延設計變更等因素影響,計畫期程較原訂略有延後,但在中央與地方協力推動下,整體進度逐漸加速,預計自2025年下半年起主體工程陸續大規模動工,2025至2028年將進入全案最密集施工高峰期,2029年前達到臨時軌完成與地下隧道貫通,預計2033年全線正式通車啟用。
本計畫總長17.9公里,北起新北市鶯歌區鳳鳴陸橋,南至桃園市平鎮區台66線沿線,規劃改建3座既有車站(桃園、內壢、中壢),並新增鳳鳴、中路、桃園醫院、中原、平鎮5座通勤車站。其中桃園站將與桃園捷運綠線G07站共構,中壢站則與機場捷運A23站共構,打造桃園首度「雙捷+台鐵」轉乘樞紐,強化北台灣軌道運輸網絡串聯。
全案經費自初期核定的1047.9億元,歷經修正調整,現增至1817億元。其中,約400億元為因應營建物價上漲與人力缺工成本調整,另約300億元為因平鎮段南延約1公里所衍生新增工程費用,以及數座車站地面停車場改建為地下空間所需經費。
雖然工程規模與經費大幅成長,但本計畫具高度交通改善與都市發展價值。據鐵道局統計,桃園市現有鐵路沿線16處平交道,每逢尖峰時段,造成嚴重壅塞與車流回堵,尤以桃園、內壢、中壢3站周邊為重災區。地下化後,將全面拆除平交道與跨站天橋,釋放鐵路沿線大量土地,可望規劃為綠地、公園、道路與住宅商業用地,帶動周邊都市更新與商圈再造,翻轉市區都市風貌。
中央大學都市計畫系張志鴻教授指出:「桃園鐵路地下化工程,不僅是交通改善,更是都市縫合計畫的重要實踐,消除鐵路東西兩側都市斷裂,形塑完整生活圈,為未來50年的桃園發展打下基礎。」
此外,施工期間除全線臨時軌工程同步推進,部分臨時車站如中壢站臨時前站與鳳鳴臨時站,已於去年先行啟用,供民眾通行與轉乘。交通部鐵道局與桃園市政府同步啟動多項便民改善措施,像是增設女性專用廁所、冷氣、座椅與候車廣場照明,妥善照顧旅客需求,並開放消防隊、體育場與圖書館提供民眾臨時休憩服務。
整體而言,桃園鐵路地下化不僅為桃園市交通建設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央與地方協力推動大型基礎建設、翻轉都市格局、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的典範工程。預期隨著2025年進入全面主體工程施作,將開啟桃園百年城市大變身的新篇章。
📖 計畫總覽:桃園鐵路地下化17.9公里全線規劃
📍 計畫範圍
北起新北市鶯歌區鳳鳴陸橋,南至桃園市平鎮區台66線,全長17.9公里,為雙軌電氣化鐵路地下化工程。
📌 規劃內容
改建:桃園、內壢、中壢3座既有車站
新建:鳳鳴、中路、桃園醫院、中原、平鎮5座通勤車站
共構設施:桃園捷運綠線G07站、機捷延伸A23站
車站名稱 | 類型 | 共構捷運 | 備註 |
---|---|---|---|
桃園站 | 改建 | 綠線G07 | 主都市核心樞紐 |
中壢站 | 改建 | 機捷A23 | 桃園南區樞紐 |
內壢站 | 改建 | 無 | 新設跨站天橋 |
鳳鳴站 | 新建 | 無 | 臨時站已啟用 |
中路站 | 新建 | 無 | 2034年完工 |
桃園醫院站 | 新建 | 無 | 2034年完工 |
中原站 | 新建 | 無 | 2034年完工 |
平鎮站 | 新建 | 無 | 2026年啟用臨時站 |
📊 工程進度分析:目前進度32.63%,主體工程啟動時程
交通部鐵道局表示,截至2025年6月,全案總進度為32.63%,其中臨時軌、站體拆遷與地下段基礎作業完成,主體工程發包陸續完成,預計今年下半年至2026年為主體結構施工高峰。
工程類型 | 進度情形 |
---|---|
臨時軌工程 | 10件中9件施工、1件發包 |
主體工程發包 | 桃園站、中壢站、中原站等均完成 |
工程總進度 | 32.63% |
🚉 八座車站佈局與特色解析
各站規劃與功能如下:
桃園站:雙鐵共構、商辦開發
中壢站:商圈型交通樞紐
內壢站:設置跨站天橋,強化通行動線
鳳鳴站:臨時站已啟用,銜接新北鶯歌
中路站:預計2034完工,生活圈新站
桃園醫院站:結合醫療、通勤機能
中原站:學生商圈型車站
平鎮站:首設臨時站,培養通勤習慣
🛠️ 延宕原因與經費調整詳解
計畫原訂2030年完工,但因以下因素延至2033年:
📈 原物料與營造工資上漲
📉 平鎮段追加1公里南延
🏗️ 地面停車場改地下規劃
📑 工程流標重招標延誤
經費調整
原經費:1047.9億元
增加後:1817億元
📌 各站工期、啟用時程總整理
車站 | 臨時站啟用 | 正式站完工 | 備註 |
---|---|---|---|
鳳鳴站 | 2023/11 | 2033 | |
桃園站 | — | 2033 | 綠線共構 |
中路站 | — | 2034 | |
桃園醫院站 | — | 2034 | |
中原站 | — | 2034 | |
平鎮站 | 2026/10 | 2033 | |
內壢站 | 2025/12(跨站天橋) | 2033 |
📝 現場施工狀況與階段成果
根據交通部鐵道局北部工程分局最新資料,截至2025年6月上旬,桃園鐵路地下化全案進度達32.63%,其中10件臨時軌工程,目前已有9件進入施工階段,僅餘1件仍在發包作業,預計第三季可全面動工。桃園、中壢、中原、平鎮站主體工程標案已於去年底完成發包,現階段進入大規模基礎開挖、鋼構組裝及臨時軌移設作業,正式邁入全案施工高峰。
鐵道局指出,目前各主要工區均已完成圍籬架設、交通改道與施工預備作業,並同步進行中壢臨時站前站、鳳鳴臨時站便民改善工程,將施工影響降至最低,確保民眾交通安全與生活便利。
📌 實例成果
為維護民眾使用臨時站期間的通行與生活品質,鐵道局與市府密切協調,陸續推出多項便民措施,部分成效已逐漸展現:
📅 時間 | 📍 項目 | 📊 成效 |
---|---|---|
2024/6 | 中壢站前站增設女廁 | 緩解女性旅客如廁需求,改善民眾回饋問題 |
2024/11 | 鳳鳴臨時站改善指標、增設站務人員 | 日均使用人次由3000人提升至4000人以上 |
2025/3 | 中壢前站增設冷氣、座椅 | 增強候車舒適性,減少候車抱怨 |
2025/5 | 平鎮臨時站預備設施進場 | 預計明年10月啟用,將為南桃園提供便捷服務 |
🏗️ 臨時站運作與便民改善措施
因應鐵路地下化大規模施作,沿線多站點需啟用臨時車站維持營運。為降低對居民與旅客的不便,鐵道局及桃園市府特別推動一系列臨時站優化計畫,主要包含:
📌 中壢前站改善內容:
增設女性專用廁所
安裝冷氣、設置候車座椅
增加夜間照明與無障礙坡道
📌 鳳鳴臨時站便民措施:
更新站內導引標示、路線圖
增派站務人員維護秩序、協助轉乘
擴充月台候車空間,提升高峰期容納量
此外,配合施工期間旅客轉乘與休憩需求,桃園市府也開放沿線多處公共設施,包括體育場、消防隊、圖書館休息室等供旅客及員工臨時使用,並與周邊商圈協商,提供民眾洗浴、簡餐及便利服務,力求將施工期間不便降至最低,獲得多數居民正面回應。
📈 桃園捷運銜接與雙鐵共構效益
鐵路地下化計畫最大亮點之一,就是與桃園捷運綠線、機場捷運延伸線共構,創造北台灣首個雙捷運+台鐵轉乘車站系統,提升桃園都會區軌道運輸效率。
🚉 捷運站點 | 🚄 共構台鐵站點 | 功能亮點 |
---|---|---|
G07站 | 桃園站 | 台鐵+捷運綠線轉乘、商圈整併、站前廣場再造 |
A23站 | 中壢站 | 台鐵+機捷轉乘、雙鐵共構大樓開發、南桃園交通樞紐 |
鐵道局指出,透過雙鐵共構可實現:
降低旅客換乘時間
強化通勤族轉運效率
串聯台鐵、捷運、公車與YouBike微循環系統
推升站區土地價值與商圈人流
捷運綠線預計2028年全線通車,機捷延伸線則將於2030年前完工,雙線與鐵路地下化同步,未來三大運輸網絡匯聚於桃園、中壢兩大核心車站,將改寫桃園都市軌道交通格局,形塑新一代北台灣交通中樞。
🎙️ 專家觀點:鐵路地下化對城市發展影響
中央大學都市計畫系教授表示:「鐵路地下化不僅能有效改善平交道阻塞與交通安全問題,更重要的是它釋放了大量珍貴的市中心土地,為城市整體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以桃園市區為例,地下化後原鐵道沿線約17.9公里的軌道用地,將可轉型為綠帶、道路、公園、商業設施與住宅區,不僅提升環境景觀,更能打破原本鐵道對城市東西區域的阻隔。」
進一步指出,透過鐵路地下化,未來桃園站前商圈、中壢後站生活圈將可望整併重塑,活化閒置空地,促成以TOD(大眾運輸導向發展)模式為核心的都市計畫,帶動雙鐵共構站點周邊的商辦、住宅與公共空間整體規劃。此舉不僅提升土地使用效益,也創造就業機會、促進區域經濟,並吸引大型企業總部與創新產業進駐,有助桃園由「交通過境型城市」躍升為「區域型核心城市」。
他也補充,國際上如日本東京、大阪、韓國首爾、德國柏林,皆透過鐵路地下化結合都市更新計畫,有效解決城市擁擠與舊市區老化問題,提升整體城市競爭力。桃園若能配套推動站前廣場、公園綠地、開放式商場與步行街區規劃,未來將有望形塑北台灣第二個「微型都心」,吸引大量商業機能聚集,成為新世代桃園都會地標。
💡 筆者觀點與政策建議
面對這項動輒千億元的國家級重大建設,筆者認為除工程如期如質推動外,還需同時掌握以下四大施政重點,確保工程效益極大化,並妥善回應民眾關切:
✅ 持續透明公布進度與預算
建議鐵道局與市府定期透過公開記者會、社群平台、官方網站與在地說明會,向市民完整揭露工程進度、經費使用與施工影響範圍,降低民眾焦慮與誤解,避免衍生不實謠言與抗爭情緒,提升社會支持度。
✅ 全面檢討工料價格調控
面對近年國內外原物料大漲與營造缺工,建議政府主動檢討工程造價標準,適度調整預算彈性空間,採分期發包、區段標方式分散風險,避免因預算不足或流標頻繁導致延宕,確保工程如期完成。
✅ 加速捷運銜接工程,打造雙鐵共構效益
桃園鐵路地下化與捷運綠線、機捷延伸共構車站為計畫亮點,應同步整合捷運車站與轉運設施規劃,提前部署轉乘通道、共構大樓開發案,強化鐵道、捷運、公車、市區客運之間的無縫接軌,提供民眾便捷轉乘體驗。
✅ 完善通勤轉乘與觀光休憩設施
未來軌道地面釋出空間可轉型為公園綠帶、自行車道、商場、展演廣場等,建議結合在地文化、歷史紋理與商圈發展需求,活化沿線公共空間,創造具觀光吸引力的城區景觀,發展城市觀光經濟與夜間經濟。
🔚 結論:桃園鐵路地下化帶動都市新格局
綜觀桃園鐵路地下化計畫,這不僅是解決交通壅塞與行車安全問題的單一建設,更是一次攸關城市未來百年發展的重要機會。全案自2020年動工以來,歷經設計變更、經費追加與標案流廢等挑戰,目前進度達32.63%,預計2026年起全面主體工程開挖,2033年正式通車。
工程完成後,桃園市區東西兩側將首度無鐵道阻隔,市中心鐵道釋放出的大片土地,可成為都市更新與公共建設的最佳平台。透過結合雙鐵共構、捷運轉運、公園綠地、商辦住宅大樓與觀光休憩設施,將大幅提升桃園交通便利性、城市景觀與商業活力,為市民創造更宜居、宜遊、宜業的新環境。
此外,若配合未來桃園航空城、桃捷綠線延伸及中壢機捷特區開發,預期將形塑一條「雙鐵軸線、兩大都心」的城市新格局,串聯北桃園桃園站與南桃園中壢站兩大核心,打造一個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智慧城市。屆時,桃園將不再是僅供轉運的過境城市,而是新北台灣國門都市、智慧雙鐵樞紐與觀光商業大城。
專營台灣/日本/泰國/越南/菲律賓
工業地產/房地產 買賣出租
物件眾多、無法即時刊登
請直接加LINE ID:803033
0981-681-379 曾先生 告知需求
相關連結
(圖片來源:Yahoo奇摩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