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台灣紡織業變革:竹北廠關閉後,緯創借力AI推動未來發展

198
次閱讀

聯發紡織(1459)宣布竹北廠停產,並將其土地與廠房轉租給緯創資通,標誌著該公司全面撤出台灣市場。竹北廠原本每月產能為1333公噸,但實際產量僅為580公噸,停產後將對聯發紡織的營收造成影響,該項目占公司營收的36%。停產決定是由於台灣紡織業面臨製造成本上漲與國際競爭壓力,特別是東南亞和中國市場的崛起。聯發紡織將把重心轉向中國大陸及其他海外市場,並計劃進一步進軍智能製造與環保紡織領域。公司未來將依托其品牌與技術實力,開發新型紡織產品,尋求結構性調整與轉型機會。此次轉租竹北廠的決策也將帶來穩定的租金收入,減少營運壓力,並有助於資產活化。

台灣紡織業變革:竹北廠關閉後,緯創借力AI推動未來發展

文章概述

聯發紡織(1459)是一家擁有超過半世紀歷史的台灣老牌紡織廠,長期在紡織業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隨著全球市場變遷,台灣紡織業面臨了嚴峻的挑戰。2024年,聯發紡織正式宣布關閉其位於新竹縣竹北市的竹北廠,並全面退出台灣紡織生產領域。這一決定反映出該公司面對成本上漲、產業外移以及產能過剩等多重壓力的無奈選擇。

竹北廠的停產將對聯發紡織的經營結構產生重大影響,該廠每月原本可生產1333公噸的產能,實際產量則為580公噸。停產後,竹北廠的土地與廠房將被緯創資通接手承租,土地面積達13,272坪,建物面積達17,098坪,租期為十年,每月租金不低於2250萬元。這一決定旨在活化資產並減輕持續經營的困難。

聯發紡織指出,停產的主要原因是台灣區紡織業面臨的經營困難,尤其是國內化纖相關產業的持續外移,以及台灣製造業成本的上升。儘管如此,聯發紡織仍有望在其他市場上尋求突破,尤其是中國市場,並計劃將生產重心轉向國際化、技術創新和高附加值產品。

此外,竹北廠停產對聯發紡織的營收也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停產項目占公司整體營收的約36%。不過,聯發紡織強調,透過此次的土地租賃協議,將能穩定公司的資金流入,並且為未來的重組與創新奠定基礎。公司在未來將會著重於優化營運模式,並尋找新的業務機會,特別是高科技和智能紡織領域,來應對台灣市場的困境,並為股東創造更高的回報。

目錄

  • 背景說明
  • 聯發紡織停產原因
  • 竹北廠停產與土地租賃
  • 竹北廠產能與營收貢獻
  • 未來展望
  • 結論

背景說明

聯發紡織,作為台灣知名的老牌紡織廠商,已經在業界耕耘逾半個世紀。然而,隨著國際市場競爭激烈、台灣製造業成本上升以及化纖相關產業的持續外移,傳統紡織產業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聯發紡織的竹北廠便成為這一挑戰的縮影。2024年,公司決定停止竹北廠的生產,將廠區轉租給緯創,並全面撤出台灣紡織業。


聯發紡織停產原因

  • 國內產業環境分析

隨著東南亞和中國的崛起,許多台灣傳產企業將生產基地轉向成本較低的地區,特別是化纖和紡織行業。台灣的傳統製造業面臨來自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的競爭壓力,這些地區不僅勞動力成本較低,還有更具優勢的土地和營運成本。加上中國市場的產能過剩,使得台灣的化纖產品在價格和品質上都難以與當地生產的產品競爭,造成台灣紡織業的營運困難。

此外,台灣政府對環保法規的加強,使得企業需要投入更多資源來符合這些規範,進一步推高了生產成本。這使得許多台灣傳產企業無法繼續在本土競爭,選擇將生產基地移向成本較低的地區,尋求更為穩定的經營環境。因此,聯發紡織的決定退出台灣市場,並停止竹北廠的生產,也是無法避免的結果。

  • 製造成本上升

台灣的製造業普遍面臨成本上漲的問題,這是聯發紡織竹北廠停產的主要原因之一。製造成本的上升包括能源價格的上漲、工資成本的提高以及原材料價格的波動。尤其是隨著全球經濟的變遷,能源和物流成本的增加使得台灣的傳統製造業成本壓力倍增。

在勞動成本方面,台灣的工資水平逐年上漲,特別是製造業的基層工人,這使得台灣企業的人工成本顯著增加。同時,土地價格和租金的上漲也讓台灣傳產的營運成本提高,尤其是在新竹、桃園等地區,土地和房產價格的飆升對於需要大規模廠房的紡織業來說是一項沉重的負擔。

在原料方面,隨著全球市場的波動,台灣的紡織業面臨更高的原材料成本。尤其是塑料纖維、聚酯纖維等化纖產品的原材料,大多依賴進口,隨著全球市場供應鏈的變動,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這使得台灣的紡織企業不得不面對越來越高的成本壓力。

因此,台灣的傳統紡織業,特別是聯發紡織這樣的老牌企業,難以承受這些逐年上漲的成本,最終決定停止竹北廠的生產,將生產重心轉向其他市場或採取其他經營模式。這也是聯發紡織停產決策的核心原因之一。


竹北廠停產與土地租賃

  • 停產影響分析

竹北廠的停產對聯發紡織的業務和產能造成了顯著影響。原本竹北廠的月產能為1333公噸,但實際產量只有580公噸,顯示其產能使用效率並未達到最大潛力。這一變動不僅代表著生產能力的減少,也意味著公司的營收將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失。根據聯發紡織的公告,竹北廠的停產將直接影響到公司約36%的營收,這對整體財務表現無疑帶來挑戰。

然而,聯發紡織表示,這一決策是為了減少持續經營的壓力,並釋放資源進行結構性調整。該公司透過停產來削減未來可能的虧損,並將重心轉向其他具有潛力的市場或領域,尋求未來的長期穩定發展。此外,儘管停產將短期內影響營收,但公司期望藉此集中資源,加速進行必要的內部調整和升級。

  • 竹北廠土地與廠房轉租

為了減輕停產帶來的財務壓力,並最大化廠房的價值,聯發紡織決定將竹北廠的土地與廠房轉租給緯創資通,租期為十年。根據協議,竹北廠的土地租賃面積達13,272坪,建物面積達17,098坪,每月租金不低於2250萬元。這樣的租賃安排不僅能為聯發紡織帶來穩定的租金收入,也有助於公司在當前經營困難的時期減輕負擔,並將資源集中於經營其他領域。

此租賃協議對聯發紡織而言具有多重意義。首先,穩定的租金收入將有助於提高公司的現金流,並改善其資金狀況。其次,透過將土地和廠房轉租給緯創資通,聯發紡織能夠保留這些資產,未來有可能再次使用或出售這些不動產來進行其他商業發展。最後,這一安排讓聯發紡織得以進行結構性調整,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具有更高成長潛力的領域,減少固定成本的壓力,並為未來的發展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項目數據比例
竹北廠產能1333公噸36%
竹北廠實際產量580公噸-
停產項目占營收比例約36%-
竹北廠租賃面積13,272坪-
竹北廠租賃建物面積17,098坪-
租金(每月)2250萬元-
租期10年-

未來展望

台灣的紡織業正處於轉型的十字路口。隨著中國和東南亞市場的崛起,台灣紡織業的成本競爭力逐漸下降。然而,這也為企業提供了向其他產業轉型的機會。例如,台灣企業可以將重心轉向高附加價值的紡織品,如高科技紡織材料或智能纖維等領域。聯發紡織的決策或許是台灣傳產面臨結構性調整的縮影。在全面撤出台灣市場後,聯發紡織將把重心轉向中國大陸及其他海外市場。雖然傳統紡織業的生產模式在台灣不再具優勢,但公司仍擁有強大的品牌效應與技術實力。未來,聯發紡織可利用其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開發新型紡織產品,並探索智能製造及環保紡織技術等新興領域。


結論

竹北廠的停產和土地租賃不僅是對聯發紡織當前困難局勢的一種應對措施,更是公司為了適應市場變化,進行調整和轉型的一個重要步驟。隨著台灣製造業面臨的挑戰愈加嚴峻,這樣的結構性調整將有助於企業在未來更好地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提升競爭力。

聯發紡織決定停止竹北廠生產,並將其廠房轉租給緯創資通,標誌著台灣紡織業面臨的一次重大轉型。隨著製造成本上升與市場競爭壓力加劇,台灣的傳統紡織業正逐步退出生產線,並尋求其他機會。然而,這一轉型也為企業帶來了新契機,尤其是在海外市場和新興技術領域。儘管台灣紡織業的未來充滿挑戰,但透過創新與調整,仍有可能開創出一片新的藍海。

相關連結

(圖片來源:經濟日報-聯合報)
台灣紡織業變革:竹北廠關閉後,緯創借力AI推動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