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市場搶手!中正大學智慧齒輪技術如何提升台灣自製率
中正大學攜手前瞻傳動科技,以技術作價 4,000 萬元完成歷史最高技轉案,將次世代數控齒輪加工軟硬體整合技術引入民雄工業區,打造智慧化齒輪生產示範線。此舉打破歐美高階齒輪設備壟斷,提升台灣自主生產能力,應用於電動車、工業機器人與精準醫療等新興產業。技轉案不僅創造產業升級與年產值潛力逾 30 億元,更結合產學合作,培育在地青年與學生專業技能,形成完整齒輪生產與研發生態。中正大學以智能化軟體、加工機動靜態分析與自動化示範線為核心技術,降低進口依賴、縮短交期並提升精度。未來,透過技術創新、產業集聚與國際市場拓展,嘉義民雄有望成為台灣高階齒輪製造中心,為國內齒輪產業注入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動能。
最新消息 / 2025-09-09

📝資本支出大比拼:台積電南京擴建 VS 全球先進晶圓廠投入分析
台積電宣布在南京廠斥資約28.87億美元(約新台幣793.9億元)擴建28奈米成熟製程產能,2022下半年量產,2023年中完成月產能4萬片建置,以因應車用晶片與全球晶片供應短缺的結構性需求。南京廠現有月產2萬片16奈米晶圓,具備現成廠房可快速擴建。此次擴產並非因台灣缺水缺電,而是針對成熟製程供應瓶頸與市場需求。台積電全球資本支出2022年提升至300億美元,其中10%用於成熟製程擴建。專家指出,南京廠擴建將釋放台灣先進製程產能,穩定全球晶片供應鏈,並保障車用及工控晶片供應。投資人應關注產能建置進度、資本支出分配及地緣政治風險,而企業需持續優化全球布局、人才培育與設備維護策略,以維持全球晶圓代工領導地位並確保長期穩定營運。
最新消息 / 2025-09-09

🌐全球唯一 EUV 設備供應商 ASML 投資南韓,再製中心帶來什麼影響?
荷蘭半導體設備龍頭 ASML 將在南韓京畿道華城市建立 EUV(極紫外光)微影設備再製廠及訓練中心,投資金額約 2,400 億韓圜(約 2.1 億美元),預計 2025年底前落成,並聘用超過 300 名專才。此再製廠將提供 零部件翻修、EUV collector 清洗與設備維護服務,有效延長現有設備壽命,緩解全球產能瓶頸。EUV 設備是 5 奈米及以下先進製程晶片的核心資產,全球僅 ASML 可量產,年產量僅 30 台,台積電已取得 50 台,三星 10 台,供應高度集中。南韓再製廠將降低地緣政治與出口管制風險,強化本地晶圓代工產業鏈與人才培育。此次布局不僅保障晶圓代工產能穩定,還將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設備維護與投資策略產生深遠影響,對投資人與產業觀察者而言,是掌握半導體核心設備供應與未來技術趨勢的重要指標。
最新消息 / 2025-09-09

🏢中壢廠土地爭議與換股操作:泰豐輪胎股東怎麼辦?
泰豐輪胎近期爆發經營權爭奪戰,署名「一群泰豐股東」的投資人指控董事會治理混亂,包括中壢廠土地開發案可能涉及綁標與利益輸送、私募與圈購式現增稀釋原股東權益,以及換股操作排除其他股東監督。事件揭示公司治理缺陷、股東權益受損及財務風險,尤其在美國課徵高額輪胎出口關稅、觀音二廠擴建停擺背景下,股東潛在資產價值面臨壓力。專家建議股東積極行使表決權、監督私募與換股操作,並透過法律途徑維護權益;公司應加強資訊透明、公開招標及內控制度,以重建股東信任。事件若擴大,可能影響商用不動產與輪胎產業投資信心,並對資本市場秩序及股價波動產生長期啟示。本文深入解析土地開發爭議、私募現增操作、股東權益風險及公司治理亂象,提供投資策略與市場觀察建議。
最新消息 / 2025-09-09

📰衛生紙與乳膠產品需求回升,永豐餘越南產能擴充+亞太布局
2022年第2季,永豐餘 (1907) 越南紙器廠完成產能擴充,年產能提升 1億米平方,達 6.18億米平方,以因應亞太市場日益增長的紙器需求。此次擴充涵蓋工紙、衛生紙及醫療用乳膠產品,並配合台灣、越南與中國產線稼動率滿載,全球總產能達 21.96億米平方。受短纖及林漿紙價格上揚影響,衛生紙成本增加,企業需靈活調整價格策略以維持獲利。永豐餘透過越南產能擴充及亞太多基地布局,提升市場供應穩定性,降低單一市場風險。文章分析原物料成本、產線稼動、全球布局與競爭優勢,並提出投資人與企業策略建議。未來,永豐餘將透過產能提升、成本控制及智慧化管理,維持亞太紙器市場領導地位,並應對全球運費波動及市場需求不確定性,確保營運穩健與獲利成長。
最新消息 / 2025-09-09

🏭美國補貼、歐洲車用晶片、台積電全球戰略大解密
台積電宣布加碼投資美國亞利桑那州晶圓廠,規模達數百億美元,計畫設置最多六座廠房,並可能採用3奈米先進製程。此舉結合美國520億美元補貼政策,旨在強化本土半導體供應鏈,滿足蘋果、Nvidia、高通等高階晶片需求。相比之下,台積電暫不考慮在歐洲建立先進製程廠,但可能布局成熟製程晶片以服務車用與工控市場。全球晶片供應鏈高度集中於台灣與韓國,台積電美國布局不僅降低地緣政治風險,也維持技術集中度。文章分析美國與歐洲政策誘因、投資成本、技術匹配與市場需求,並提出投資人與企業策略建議,強調先進製程集中美台,成熟製程分散全球,兼顧供應鏈安全與成本效益。未來十年,台積電全球布局將深刻影響半導體產業、科技創新與國際經濟格局。
最新消息 / 2025-09-09

🌊【以色列模式 vs 台灣實踐】六輕海水淡化廠能否複製成功經驗?
台塑六輕工業區自 2017 年啟動全台最大海水淡化廠建設,目標日產 10 萬噸淡水,供應工業區逾三分之一用水。此廠採用美、澳先進技術,透過密閉管線輸送與 800 公尺渠道稀釋濃縮海水,避免影響海洋生態。近年台灣水情嚴峻,六輕日用水量自 2007 年的 33 萬噸降至 27 萬噸,未來海淡廠啟用後可再降至 16 萬噸,並持續提升廢水回收率,降低對外部水資源依賴。然而疫情導致部分進口設備延遲交貨,引發外界關注工程進度。工業局與廠商積極監督,預處理系統已完成 75.5%、廠房與控制室 63.7%、機電管線 44.9%。以色列 IDE 技師已抵台支援,部分設備也陸續到貨。台塑表示將必要時加班趕工,力拚 2023 年 8 月如期完工。此計畫不僅能紓解產業缺水壓力,也代表台灣水資源多元化的重要一步,對區域經濟與環境永續具深遠意義。
最新消息 / 2025-09-09

🚗 美國電動車革命:福特新廠投資 7 億美元,產能與就業全面升級
美國總統拜登近期造訪位於密西根州迪爾伯恩的福特 Rouge 電動車中心,親眼見證 F-150 Lightning 電動皮卡的生產,並強調美國將加速汽車產業電動化轉型。拜登提出 1,740 億美元基建計畫,涵蓋提升國內電動車製造能力、建設 50 萬座充電站、提供購車退稅與稅收優惠,目標縮小與中國在電動車市場的差距。福特新廠投資 7 億美元,創造約 300 個工作機會,並採用先進電池管理系統與智能製造技術,提升產能效率與產品品質。此舉將增強美國電動車產業競爭力,帶動技術創新、供應鏈本地化與新能源車市場成長。未來 3~5 年,中美電動車市場將形成激烈競爭格局,投資人、企業與政策制定者需密切關注產能、供應鏈穩定性與政策動態,把握市場機會,推動美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持續升級與全球影響力擴大。
最新消息 / 2025-09-09

🛍️越南線上生鮮風暴:阿里巴巴投資 The CrownX 的戰略布局
阿里巴巴積極拓展東南亞市場,斥資 4 億美元投資越南 Masan 集團零售事業體,取得 The CrownX 公司 5.5% 股權,直接布局 VinCommerce 與 WinMart 品牌。此舉標誌著阿里巴巴進軍越南線上生鮮市場,並將電商與線下零售整合(OMO 模式),提升物流效率與消費者購物體驗。投資不僅帶來資金,還輸入技術、管理經驗與國際化品牌策略,促進越南零售業數位化升級。阿里巴巴透過品牌重整、線上線下整合與數據驅動運營,能提高單筆客單價、增強消費者黏性,並降低運營成本。同時,此投資將影響當地市場競爭格局,促使本地零售品牌加快數位化與物流升級,並為其他東南亞市場擴張提供可複製的模式。未來,隨著 OMO 模式落地及跨國合作,阿里巴巴在東南亞線上生鮮市場將形成長期競爭優勢,帶動市場整合與增長。
最新消息 / 2025-09-09

🌐三星德州奧斯汀新廠進度曝光:5奈米 EUV 製程如何改變全球晶圓代工格局?
2021 下半年,三星電子宣布將在美國建設 170 億美元新製程晶圓廠,三年後於 2024 年投產,選址德州奧斯汀,採用最先進的 5 奈米極紫外光(EUV)微影製程。此舉旨在提升北美晶片供應穩定性,分散亞洲產能集中風險,並與台積電、英特爾形成直接競爭。新廠將創造約 1800 個就業機會,帶動當地產業與人才聚集。美國政府提供稅收減免、基建補貼及研發激勵方案,降低建廠成本並提升投資回報。短期內,三星新廠將緩解北美晶片短缺問題;中長期將強化全球晶圓代工與記憶體市場地位,促進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對投資人與產業決策者而言,關注廠房落地、產能釋放與政策激勵,是掌握半導體市場變革與投資機會的關鍵。
最新消息 / 2025-09-09

🌐全球晶片大戰:三星美國新廠選址德州、亞利桑那還是紐約?
2022 年五月,韓國總統文在寅訪美期間,三星電子計畫在美國建立晶片新廠,投資規模高達 170 億美元,候選地點包括德州、亞利桑那州與紐約。此舉旨在提升北美產能,降低全球供應鏈風險,並搶占台積電與英特爾已布局的市場份額。美國政府提供稅收減免、研發補助與基建支持,進一步降低建廠成本,提升投資回報。三星新廠將同時發展記憶體與邏輯晶片,強化全球競爭力。短期內可緩解北美晶片短缺,帶動當地就業與技術研發;長期而言,將重塑全球晶圓代工市場格局,形成台積電、英特爾、三星三巨頭競爭態勢。對投資人與產業決策者而言,關注廠房落地進度、產能釋放與政策激勵,是掌握半導體產業變革的重要指標。
最新消息 / 2025-09-09

😷從孫子買不到口罩到島上自產:金門首家醫療口罩工廠創新經營策略
2021年疫情爆發,金門口罩短缺,台商陳澤林因孫子買不到口罩,決定在金門設立首家醫療口罩工廠,優先滿足地方需求。工廠設於金湖鎮,取得衛生福利部第一等級醫器材許可證,設置兩條生產線,每日最高產能達10萬片,足以滿足6萬常住人口的日常需求。工廠不僅解決短期口罩缺口,也帶動地方就業及供應鏈發展,並結合花蛤文化季推出特色防疫口罩,提高地方文化附加值。短期策略集中本地供應,中長期則拓展台灣及國際市場,提升產能利用率。透過自動化生產與標準化品質管控,確保產品達醫療標準。該案例示範如何以家族動力結合技術、地方需求與文化特色,創造防疫、經濟與社會三重價值,為金門及其他小型地區提供可借鏡的防疫與產業發展模式。
最新消息 / 2025-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