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龍崎工業區恐成第二個「月世界」景點?生態保護與觀光共存可能嗎?

作者:小編 於 2025-09-17
12
次閱讀

台南市龍崎工業區原規劃為 335 公頃產業用地,但因長期閒置,加上當地擁有泥岩惡地特殊地貌與珍稀動物棲息地,逐漸引發環團呼籲將其劃為自然保留區與地質公園。2025 年,台南市社區大學研究發展學會等團體正式提出申請,主張全區保護並分區管理。然而地主與企業多持保留態度,擔心土地被凍結後喪失開發與利用權益,衝擊財產價值。市府農業局則表示,需經會勘與公聽會蒐集意見,再由專家學者審議。此爭議凸顯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的矛盾:一方面,土地開發能創造潛在經濟效益;另一方面,自然景觀與稀有物種一旦破壞便難以復原。未來解方或在於兼顧保護與發展,例如推動生態觀光、社區共治及政府補償機制,讓地主、居民與環團共享利益,打造永續發展典範。

🦌龍崎工業區恐成第二個「月世界」景點?生態保護與觀光共存可能嗎?

📑 目錄

  • 💡 引言:龍崎工業區用地爭議與生態價值

  • 🌍 龍崎工業區背景與歷史沿革

  • 🌱 生態價值與自然保留訴求

  • 👥 多方角色與立場分析

  • 📊 龍崎工業區用地結構與影響分析

  • ⚖️ 法規與制度限制

  • 🔎 利益衝突與未來可能性

  • 📝 觀點與建議

  • ✅ 結論:龍崎的未來,保護與發展的平衡


💡 引言:龍崎工業區用地爭議與生態價值

台南市龍崎工業區位於臺灣西南部丘陵地帶,最初於 1990 年代由政府規劃為約 335 公頃的產業專用區,原意在於承接南部地區的產業需求,帶動地方就業與經濟。然而,隨著全球產業結構轉變,以及台灣工業用地需求重心的改變,該區長期處於閒置狀態,開發效益遠低於預期。這塊土地雖掛名為「工業區」,卻多年來幾乎未實際進駐工廠,反而因閒置而保留了大片自然景觀。

龍崎地區最具特色的,便是泥岩惡地地貌,俗稱「月世界」或「惡地景觀」。這種地質條件形成的特殊地形,裸露的灰白色泥岩山丘在陽光下呈現出荒涼壯麗的景象,是台灣少數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觀之一。同時,惡地環境孕育了不少稀有動植物,例如石虎、猛禽類與特有草本植物,形成獨特且脆弱的生態系。

隨著環境意識抬頭,2025 年台南市社區大學研究發展學會聯合多個環保團體正式倡議:應將龍崎工業區劃設為自然保留區與地質公園,以確保地貌與生態免於未來開發破壞。他們指出,龍崎不僅具有科學研究與教育價值,更能透過生態觀光轉化為在地社區的發展資源,成為南台灣新的永續典範。

然而,這項主張卻立即引起地主與企業界的疑慮。地主擔心,一旦被劃為自然保留區,將失去對土地的使用與開發權益,形同「國家用法規凍結私有資產」;企業則認為,若完全放棄工業區規劃,將錯失潛在的產業發展機會,甚至削弱台南市在南部產業版圖中的競爭力。這些矛盾,使龍崎案成為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衝突的縮影

更廣泛來看,龍崎工業區的去留問題,反映出臺灣長期在土地利用政策上的結構性矛盾:政府往往在不同時期,基於產業發展或環境保護需求,作出政策調整,卻缺乏有效的轉型配套與補償機制。對地主而言,土地價值不應因政策轉向而完全消失;對環保團體而言,珍稀生態與地景一旦遭破壞,則無法復原。這樣的拉鋸,使得龍崎案不僅是一場地方爭議,更是檢視台灣如何在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間取得平衡的重要案例。

本文將深入探討此爭議,從法規制度、經濟影響、環境價值、社區發展等多重角度出發,並提出可能的折衷方案與政策建議。希望透過全面分析,為龍崎的未來提供可行的方向,同時也為全台其他類似的土地利用爭議提供參考。


🌍 龍崎工業區背景與歷史沿革

🏭 工業區規劃的初衷

龍崎工業區最初規劃,目的是提供產業發展腹地,帶動地方經濟。然而,由於地質條件與交通不便,加上產業結構變化,導致多年來開發進度停滯。

🗓 歷年政策與規劃變化

年份政策/事件影響
1990s工業區選址與初期規劃計畫啟動,但基礎設施不足
2000s全球化產業轉移台灣工業用地需求下降
2010s地方政府推動環境保護工業區開發停滯
2020s環團提出自然保留區訴求爭議升溫

🌱 生態價值與自然保留訴求

🦌 泥岩惡地的特殊地貌

龍崎屬於 淺山泥岩惡地,地表裸露、地形崎嶇,具有台灣獨特地質景觀。這類地貌極易受破壞,一旦進行大規模開發,將無法復原。

🐾 珍稀物種:水鹿、穿山甲、梅花鹿、白鼻心

根據調查,龍崎區域內棲息著多種保育類動物:

  • 水鹿:台灣重要的大型草食動物,需大片棲地。

  • 穿山甲:國際瀕危物種,極易受人類活動干擾。

  • 梅花鹿:台灣特有亞種,生態觀光價值高。

  • 白鼻心:森林與丘陵常見,但數量下降。

環團主張,若此地能劃設為 自然保留區與地質公園,將能保存完整的生態系統,並兼顧教育、觀光與科學研究價值。


👥 多方角色與立場分析

🏘 地主觀望態度

部分地主擔憂,一旦土地被指定為自然保留區,將無法建設、出售或進行農業外開發。他們表示:

  • 若政策有合理補償,或許能接受。

  • 若沒有補償,將嚴重影響財產權。

🌏 環保團體堅持保護

環保團體則認為:

  • 龍崎的生態與地質具有國際價值。

  • 工業區閒置多年,轉型為保護區是最佳方案。

  • 可發展 生態旅遊與社區觀光,取代傳統工業發展模式。

🏢 企業立場:歐欣環保公司

歐欣公司擁有 約 5.1 公頃土地,代表明確表示:

  • 希望土地能依公司規劃使用。

  • 不希望被劃入自然保留區,導致投資受限。

🏛 政府角色與政策矛盾

台南市政府農業局表示:

  • 會尊重居民、地主與專家意見。

  • 尚需透過 說明會與會勘 收集資訊,再由審議委員會決議。


📊 龍崎工業區用地結構與影響分析

類別面積 (公頃)主要擁有者影響重點
總面積約 335 公頃多方地主發展或保護的核心爭點
私人地主19 名個人擔心財產權受限
公司法人歐欣公司約 5.1 公頃歐欣環保投資計畫受阻風險
周邊地貌泥岩惡地自然形成極需保護、不可逆破壞

⚖️ 法規與制度限制

📜 自然保留區法規現況

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與《森林法》,台灣的自然保留區屬於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地類型。其立法精神在於「完全保存自然原貌」,因此規範極為嚴苛:

  • 禁止任何形式的開發行為:土地無法建設住宅、道路、工廠,也不能進行採礦、設置遊樂設施或觀光開發。

  • 伐木行為全面禁止:不論是商業性砍伐或自用需求,都需受到嚴格審核。此舉雖能保護森林生態,但往往造成地主無法合理利用資源。

  • 狩獵與捕撈限制:動物保護法與森林法搭配,規定自然保留區內不得隨意狩獵,連傳統原民狩獵文化也需經特許審核,產生文化與法規的拉鋸。

  • 允許活動的範圍極窄:僅限於科學研究、學術調查與教育推廣,例如進行物種普查、校園戶外教學、生態監測等。

然而,問題在於補償與轉型機制不足。地主雖然因國家公共利益被限制使用土地,但稅賦卻沒有相對減免,導致地主普遍認為「政府用法規凍結了資產,卻沒有給予相對補償」。這樣的不對稱,長期造成反彈,甚至引發訴訟或抗爭。

🏞 地質公園規範不足

相比自然保留區,地質公園制度則相對薄弱。目前台灣的地質公園多屬於地方政府推動,中央僅有部分指導原則,缺乏統一的法律依據,帶來以下問題:

  • 保護力道不足:雖然地質公園具有地景與教育價值,但缺少明確的法律授權,導致一旦遇到開發壓力,保護力道常常不足。

  • 開發規範不一:各縣市地質公園的遊憩設施標準差異極大,有些地方重視生態解說,有些地方卻大興土木,缺乏一致性,甚至出現「名為保護、實為觀光」的情況。

  • 國際比較落差:相較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推動的「世界地質公園」,台灣缺乏完善的制度連結,國際能見度不足。

🔎 利益衝突與未來可能性

💰 經濟發展 vs. 生態保育

龍崎工業區用地的爭議,正好凸顯台灣長期面臨的矛盾:

  • 地主與企業的立場:地主希望土地能帶來收益,企業則期待能獲得可用的開發用地,帶動就業與經濟效益。

  • 環保團體與學者的立場:他們強調龍崎惡地具有稀有地貌與物種,若遭破壞將是不可逆的損失。

  • 政府的兩難:一方面需促進地方經濟、滿足產業需求,另一方面又必須承擔環境保護的責任,難以同時滿足所有利害關係人。

🏞 保育與觀光共存模式

為了在經濟與環境間找到折衷點,可以考慮以下模式:

  1. 區域分區管理:劃設部分敏感區域為自然保留區,嚴格保護;其他區域則規劃為低衝擊的生態旅遊空間。

  2. 地主參與收益分配:透過合作社或土地入股的方式,地主可分享觀光收益,而非單純被動承受限制。

  3. 補償基金制度:政府成立「保護區補償基金」,由使用者付費(如門票、觀光稅、產業回饋金)累積資金,補償地主因限制而受損的財產權。

  4. 社區共享模式:居民可成為解說員、導覽員或民宿經營者,將保護區轉化為社區的經濟動能,而非單純的負擔。

📝 觀點與建議

📌 政府政策面建議

  • 建立「保護區補償基金」,確保土地所有權人的基本權益不受犧牲。

  • 制定完整的《自然保留區專法》與《地質公園法》,避免現行「多頭管理」的亂象。

  • 推動「社區型生態旅遊」作為主要政策,讓居民既是守護者也是受益者。

📌 地主與企業角度建議

  • 土地入股模式:地主可將土地權利入股到保護區或觀光合作社,以換取股息或收益分紅。

  • 轉型產業補助:政府可提供農業轉型補助,例如從傳統農作轉型為有機農業、生態農園或文化體驗。

  • 品牌合作:企業可與地方合作,將「惡地地貌」與「保育物種」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一環,提升品牌形象。

📌 環團與居民合作策略

  • 共同治理平台:由居民、地主、環團、政府組成決策委員會,透過協商模式降低對立。

  • 生態品牌打造:將龍崎泥岩惡地與保育動物(如石虎、猛禽)結合,打造「台灣惡地國際品牌」,吸引國內外遊客。

  • 教育推廣:透過社區學校、解說中心,讓下一代認識並珍惜在地生態,培養長期守護力量。

✅ 結論:龍崎的未來,保護與發展的平衡

龍崎工業區用地的爭議,已不僅是地方土地利用問題,而是台灣在生態保育與經濟發展間的縮影。如何兼顧地主、企業、環團與政府的利益,將深刻影響台灣的環境治理模式。

唯有透過:

  • 透明的政策制定:確保所有決策公開透明,減少黑箱爭議。

  • 合理的補償機制:讓地主不因公益犧牲個人權益,避免衝突升級。

  • 社區共治模式:強調居民參與,讓地方從保護中獲得實際利益。

如此,龍崎不僅能避免淪為「開發與抗爭的戰場」,更有機會成為台灣平衡環境保護與地方發展的典範案例,對未來其他地區的土地利用爭議具有借鏡價值。

專營台灣/日本/泰國/越南

工業地產/房地產 買賣出租

物件眾多、無法即時刊登

請直接加LINE ID:803033

0981-681-379 曾先生  告知需求

相關連結

新青安房地產租售專區
👉🏻 https://www.yungsheng.com.tw/HouseList.aspx?AC=0&s=YS011

詠騰廠房租售專區
👉🏻 https://www.yuteng.com.tw/?f=2ab1f4

詠騰工業地租售專區
👉🏻 https://www.yuteng.com.tw/?f=2ab1f4

詠騰農/建地租售專區
👉🏻 https://www.yuteng.com.tw/?f=013b70

詠騰歷年成交專區
👉🏻 https://www.facebook.com/h56792000/?locale=zh_TW

詠騰社群連結

官方Facebook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www.yuteng.com.tw

官方IG👉🏻instagram.com/yuteng.tw?igsh=MXM5Y2Vib2J4NDEzcw==

官方Tiktok👉🏻tiktok.com/@yutengtw

官方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uJkPV3xU7YNnFJV9c_yrXQ

🦌龍崎工業區恐成第二個「月世界」景點?生態保護與觀光共存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