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2026碳稅衝擊!源大環能(6639)用生質能技術打造出口新競爭力

作者:小編 於 2025-08-21
210
次閱讀

全球碳中和浪潮來勢洶洶,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已於2023年試行,並將在2026年正式開徵碳稅。這意味著台灣出口至歐盟的高耗能產品,若未能有效減碳,將面臨龐大的額外成本。另一方面,台灣環保署也規劃自2025年起徵收碳費,形成「國際碳稅 + 國內碳費」的雙重壓力,讓企業不得不積極尋找解決方案。

🌍2026碳稅衝擊!源大環能(6639)用生質能技術打造出口新競爭力

📑 目錄

  1. 💡 引言:碳排挑戰與企業新解方

  2. 🔋 源大環能的核心技術與專利優勢

  3. 🏭 屏東農科園區的減碳翻轉契機

  4. 💰 成本效益與環境價值雙贏

  5. 📊 表格解析:傳統燃料 vs 生質能

  6. 🌐 全球碳政策趨勢與企業壓力

  7. 🧩 案例分享:食品大廠的成功轉型

  8. 🚀 產業鏈加乘效應與未來布局

  9. 💡 專家觀點與建議

  10. ✅ 結論:打造綠色循環經濟新典範


💡 引言:碳排挑戰與企業新解方

近年來,全球碳中和壓力與日俱增。歐盟 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 已於 2023 年進入試行階段,並預計在 2026 年正式課徵碳稅。這不僅意味著高碳排產業的出口產品將被加徵額外關稅,更直接衝擊到台灣以製造業與出口導向為主的經濟體。

📌 對企業來說,問題已經不只是「形象管理」或「CSR報告」的層次,而是實實在在的營運成本與國際競爭力。若無法實質減碳,不僅在歐盟市場失去價格優勢,還可能失去全球供應鏈的合作資格。

🌍 同時,國際大廠如 Apple、Tesla、Unilever 等,也紛紛要求供應商在 2030 年前達成碳中和目標,甚至將「碳排放」列入採購評估的重要指標。這讓台灣的中小企業與大型製造商都面臨一個相同的課題:
👉 如何同時 降低成本、提升永續競爭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來自 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 的「源大環能(6639)」提供了一條務實且具前瞻性的道路。透過其 獨家專利生質能技術,不僅能有效將農業剩餘資材轉化為可再利用的燃料與農業資源,更能替企業帶來:

降低營運成本 —— 減少對天然氣、燃煤等高成本能源依賴
減少碳排放 —— 符合國際碳中和趨勢,避免碳稅衝擊
強化 ESG 實績 —— 讓企業在永續報告與投資評比中更具亮點

換句話說,源大環能不只是單純的能源替代方案,而是結合「成本效益」與「永續價值」的企業減碳新解方


🔋 源大環能的核心技術與專利優勢

⚙️ 生質能技術解析

源大環能深耕循環再利用領域超過二十年,累積的專利技術涵蓋農業廢棄物能源化、資材化以及碳捕捉應用。其核心價值在於,能將原本被視為「負擔」的農業副產物,轉化為具經濟價值與環境價值的能源或資材,形成閉環循環。
主要轉化成果包括:

  • 🔥 生質燃料:可直接取代部分天然氣或燃煤,供應工廠鍋爐與乾燥設備使用。

  • 🧪 木醋液:具天然殺菌、防蟲功效,廣泛應用於農業栽培與環境消毒。

  • 生物質碳(Biochar):可作為土壤改良劑,提升土壤保水與養分能力。

  • 🌱 草木灰:富含鉀元素,能成為有機農業肥料來源。

這些副產品的應用,代表源大環能不僅在能源供應上具備競爭優勢,更能透過「農業—能源—農業」的循環模式,實現產業鏈的永續升級。

🌱 循環經濟的關鍵角色

傳統農業廢棄物處理方式,往往是「露天燃燒」或「掩埋處理」,導致空氣汙染、甲烷逸散與土壤惡化。以台灣農業現況為例,每年產生逾 400 萬公噸稻稈百萬噸果蔬廢棄物,若無妥善處理,不僅浪費資源,更增加碳排壓力。
源大環能的解方,正是透過「資源化、能源化」技術,把廢棄物重新定義為「綠色黃金」,同時達到:

  • ♻️ 減少廢棄物處理成本

  • 🔋 供應清潔能源

  • 🌍 減少碳排放

  • 🌱 改善農地環境

讓企業能以更低成本邁向 ESG 與淨零轉型,這是傳統能源供應商無法提供的加值服務。

🏭 屏東農科園區的減碳翻轉契機

📊 廠商投資省成本數據分析

根據源大環能的評估,若園區內新建廠房導入其技術,可創造顯著的經濟效益:

  • 一次性投資節省:可省下 7,000 萬元燃氣管線與基礎設施成本

  • 年度營運節省:每年可再省下 2,000 萬元天然氣燃料費

  • 環境效益:碳排放量平均減少 80% 以上

換言之,一家高耗能食品或化工廠,若運行 10 年,至少可累積 2 億元以上的燃料成本節省,同時避免因碳稅與碳權導致的額外支出。

🌾 農業剩餘資源的再利用模式

屏東農科園區周邊農業產值龐大,每年產生的副產物包括:

  • 稻稈 🌾

  • 果皮 🍊

  • 甘蔗渣 🍬

  • 竹材 🎋

  • 廢木材 🌲

這些原料原本常因處理不當而造成污染,如「稻草焚燒」產生 PM2.5,或「果皮腐敗」釋放甲烷。若透過源大環能的技術,則能轉換為能源與農業資材,避免露天燃燒與溫室氣體排放,真正落實農業與工業的「雙贏」。

💰 成本效益與環境價值雙贏

💵 年省2000萬燃料費的經濟效益

以屏東園區內一間年耗能 10 萬噸蒸氣的食品大廠為例:導入源大環能系統後,年度燃料支出可從 5,000 萬元降至 3,000 萬元,每年直接省下 2,000 萬元,十年累積至少 2 億元,且投資回收期不到 3 年。

🌍 碳排減少80%的環境價值

根據估算,若一座工廠導入生質能,每年減碳量約 19,744 公噸 CO₂,相當於:

  • 🌳 1,645,000 棵樹的碳吸附量

  • 🌲 約 51 座大安森林公園的碳吸收總和

這些數字不僅是「環境貢獻」,更是企業在 ESG 永續報告中最具說服力的成績單,對於跨國品牌、外資投資人而言,能有效提升供應鏈的信任度與合作誘因。

📈 延伸影響:ESG、碳稅與投資價值

隨著 2026 年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正式上路,出口導向企業若無法降低碳排,勢必面臨更高關稅壓力。源大環能的專利技術,正好提供解方,讓台灣廠商提前卡位低碳供應鏈,避免失去國際市場。
同時,投資人也能從中獲利:源大環能具備 綠能、碳權、農業資材三重價值,其商業模式不僅限於能源銷售,更能拓展至 碳交易市場ESG 投資領域


📊 表格解析:傳統燃料 vs 生質能

指標傳統燃油/天然氣源大環能生質能差異效益
燃料成本年省2000萬
設備投資需建管線7000萬無須建管線節省7000萬
碳排放量減少80%以上具體減碳
空汙問題排放嚴重幾乎無改善空品
政策風險(碳稅)高風險低風險ESG優勢

🌐 全球碳政策趨勢與企業壓力

🏛️ 歐盟 CBAM 與碳邊境稅挑戰

歐盟自 2026 年起正式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屆時鋼鐵、水泥、鋁、化肥、電力及氫能等高碳排產業出口至歐盟市場,都將被課徵碳稅。對台灣出口導向型企業而言,若仍依賴傳統化石燃料或缺乏有效減碳方案,將使產品在歐洲市場失去價格競爭力。這代表企業不僅要因應國內環保法規,更要思考如何達到國際標準,否則可能被迫退出高端國際市場。

🇹🇼 台灣碳費與碳權市場影響

台灣環境部(前環保署)已規劃自 2025 年起徵收碳費,初期對象為年排放超過 2.5 萬噸 CO₂ 的大型製造業。對這些企業而言,碳排管理不再只是企業社會責任(CSR),而是直接影響成本結構與獲利能力的核心課題。若企業未能積極降低碳排,不僅要繳納國內碳費,出口至歐盟還需負擔碳邊境稅,形成「雙重壓力」。因此,提早導入再生能源與循環技術,已成為企業永續經營的必備戰略。

🧩 案例分享:食品大廠的成功轉型

某台灣食品大廠與源大環能合作,導入農業廢棄物能源化技術,成功實現顯著減碳:

📉 減碳數據逐列解析

  • 年度減碳總量:19,744 公噸 CO₂

  • 減排幅度:77.32%,大幅超過國際平均標準

  • 每年節省的碳費支出,估計可超過數千萬元,直接提升獲利能力

🌳 碳吸附量等同森林規模比較

這些減碳效益相當於:

  • 164 萬棵樹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 51 座大安森林公園的碳吸附功能

這樣的數據不僅能強化企業的 ESG 評比,更能在國際供應鏈談判中,成為具體且有力的減碳成果證明。

🚀 產業鏈加乘效應與未來布局

🏗️ 多廠商串聯的節省效益

若屏東農科園區內多家廠商共同採用源大環能的循環能源方案,不僅可共享農業剩餘資源的燃料來源,還能大幅降低管線與運輸的維護成本。這種「區域減碳集群」將使整個園區的碳足跡下降,並有機會成為台灣首座零碳示範園區。

綜合觀察

在全球碳政策收緊、國內碳費即將落地的背景下,企業必須思考的不只是「如何減碳」,更是「如何將減碳轉化為競爭優勢」。源大環能的技術不僅能降低企業營運成本,更能幫助企業在國際市場建立永續品牌價值,抓住下一波綠色經濟的成長契機。


💡 專家觀點與建議

中華民國農科園區產學協會理事長 林育民 指出:

「源大環能能發揮近20年循環再利用經驗,將農業剩餘資源能源化、資源化,真正落實綠色產業升級,未來屏東農科園區有望成為台灣第一個具代表性的循環經濟示範園區。」

林育民的觀點,點出了源大環能在台灣綠色轉型過程中所扮演的「戰略角色」。若將其技術與模式與全球碳中和趨勢結合,可以歸納出以下三大優勢:

🌍 1. 實質減碳效益,而非僅依靠碳權交易

許多企業面對碳稅壓力,選擇購買碳權來抵消排放,但這並未真正改善能源結構或減少實際排放量。源大環能透過生質能轉換技術,讓工廠能直接 以綠能取代化石燃料,實際減少超過 70%~80% 的碳排放。這種「實質減碳」模式,比起「金錢換碳權」更能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也符合國際客戶對供應鏈減碳的嚴格要求。

💰 2. 明確可計算的經濟效益

與許多綠能方案不同,源大環能的效益不只是「環境貢獻」,更能用數字清楚呈現:

  • 建廠時立即省下 7,000 萬元燃氣管線與相關設備費用

  • 投產後每年再省下 2,000 萬元燃料費用

  • 間接還能降低碳稅、碳費的風險支出

從會計角度來看,這是一種「投資報酬率高、回收期短」的減碳方案,對於財務決策者來說極具吸引力。

🔄 3. 循環效應,帶動農業與產業價值升級

過去農業副產物常被露天燃燒或丟棄,造成污染與浪費。源大環能則將這些「問題廢棄物」轉化為「能源資源」:

  • 稻稈、果皮、甘蔗渣、竹材、廢木 🌾🍊🍬🎋🌲 → 綠色燃料

  • 木醋液、草木灰 🧪 → 農業改良資材

這不僅改善環境,更提升農業附加價值,實現 農業與工業共榮 的雙重目標。


🔍 建議方向

🏭 對企業而言

  • 及早導入低碳能源:隨著歐盟 2026 年正式課徵碳邊境稅(CBAM),以及台灣預計 2025 年開徵碳費,企業若不提前轉型,將面臨雙重成本壓力。

  • 強化 ESG 競爭力:國際品牌(如 Apple、Nike、Unilever)已將碳排要求納入供應鏈管理。台灣出口廠商若能展示實質減碳成果,將更具外銷競爭力。

  • 長期財務優勢:隨著碳價上升,企業若仍依賴化石燃料,未來營運成本只會愈來愈高,導入生質能則能鎖定長期的低成本能源優勢。

🏛️ 對政府而言

  • 提供稅務優惠與補助:透過投資抵減、設備補助等方式,鼓勵企業導入生質能,縮短投資回收期。

  • 建立示範區域:屏東農科園區可作為「循環經濟示範園區」,未來可擴散至台中精密園區、台南科學園區等高耗能聚落。

  • 政策連動國際:配合 CBAM、RE100(再生能源倡議)與淨零承諾,台灣可打造「低碳出口示範產業群」。

📈 對投資人而言

  • 抓住 ESG 投資趨勢:全球 ESG 資金持續成長,投資人看重的是企業的永續潛力。源大環能正好切中 綠能、環保、碳中和 三大核心領域。

  • 多元收益來源:除了能源銷售,未來源大環能可望透過 綠電憑證、碳權交易 增加收入來源,提升投資報酬率。

  • 長期成長潛力:隨著循環經濟政策逐漸落地,源大環能的商業模式有望擴散到 醫療廢棄物、長照產業、食品加工業 等更多領域。


✅ 結論:打造綠色循環經濟新典範

綜合來看,源大環能的專利技術是一套 同時解決能源、環境與經濟效益的解方

  1. 降低營運成本:建廠省資本支出,營運省燃料費用,形成長期財務優勢。

  2. 減少碳排放:實質碳減排超過 80%,避免碳費、碳稅衝擊。

  3. 推動循環經濟:將農業廢棄物資源化,促進農業升級與地方環境改善。

  4. 提升國際競爭力:符合 ESG 與綠色供應鏈要求,增加出口優勢。

  5. 未來發展潛力:可延伸至食品、化工、紡織、建材與醫療產業,應用範圍廣。

隨著全球碳中和時程逐步逼近,企業必須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布局」。源大環能不僅是一家能源服務公司,更是 台灣邁向綠色供應鏈的關鍵推手

未來,屏東農科園區將有機會成為 台灣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低碳示範園區,其成功模式若能複製到更多產業聚落,將使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 從製造大國,進一步成為綠色經濟的領航者

專營台灣/日本/泰國/越南

工業地產/房地產 買賣出租

物件眾多、無法即時刊登

請直接加LINE ID:803033

0981-681-379 曾先生  告知需求

相關連結

新青安房地產租售專區
👉🏻 https://www.yungsheng.com.tw/HouseList.aspx?AC=0&s=YS011

詠騰廠房租售專區
👉🏻 https://www.yuteng.com.tw/?f=2ab1f4

詠騰工業地租售專區
👉🏻 https://www.yuteng.com.tw/?f=2ab1f4

詠騰農/建地租售專區
👉🏻 https://www.yuteng.com.tw/?f=013b70

詠騰歷年成交專區
👉🏻 https://www.facebook.com/h56792000/?locale=zh_TW

詠騰社群連結

官方Facebook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www.yuteng.com.tw

官方IG👉🏻instagram.com/yuteng.tw?igsh=MXM5Y2Vib2J4NDEzcw==

官方Tiktok👉🏻tiktok.com/@yutengtw

官方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uJkPV3xU7YNnFJV9c_yrXQ

🌍2026碳稅衝擊!源大環能(6639)用生質能技術打造出口新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