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 鴻海、廣達都參與!新北60案工業區立體化總整理

作者:小編 於 2025-07-29
17
次閱讀

多數家庭使用的電力型態為「單相電」,其實是從三相電中抽取一相與中性線所組成,標準電壓為220V,廣泛應用於一般住宅與小型家電。坊間常見的「兩相電」實為誤稱,現今已不再使用兩相制,正確應理解為單相電。相比之下,三相電則具備三條火線與中性線,電壓為380V,多用於工業或大型設備供電。三相電提供穩定且效率更高的輸電方式,能支援高耗能設施。瞭解各種電力型態的差異,有助於選擇適合的電力配置,提升用電安全與效率,並避免誤解。本文深入說明單相電、三相電的定義與應用,釐清錯誤觀念,是電力新手或業主不可錯過的基礎知識整理。

 🏗 鴻海、廣達都參與!新北60案工業區立體化總整理

文章目錄  

  • 引言:新北寸土寸金,工業區的「長高」革命

  • 🔑 核心方案解密:新北工業區立體化2.0的吸引力

  • 🚀 成功案例剖析:新北立體化實踐的成果與亮點

  • 💡 展望未來:工業區立體化3.0的創新突破

  • 💪 挑戰與機遇:產業升級的潛在效益與隱憂

  • 🗣️ 觀點與建議:為新北工業區立體化續航

  • 結論:新北模式的啟示,引領台灣工業新篇章


🔍 引言:新北寸土寸金,工業區的「長高」革命

新北市,這座擁有近四百萬人口的台灣第一大城市,不僅是北台灣的經濟心臟,更是全國工商產業的重要樞紐。然而,其蓬勃的產業活動背後,卻隱藏著一個日益嚴峻的挑戰:工業區土地的極度稀缺。全台灣高達五分之一的工廠坐落於新北市,但工業區土地面積卻僅占全市總面積的5%,這使得許多渴望擴張、轉型升級的企業面臨無地可用的窘境。面對這樣的「寸土寸金」困境,新北市政府展現出非凡的前瞻性思維與決心,大力推動一項極具創新性的策略——「工業區立體化方案」

這項方案的核心理念,是鼓勵企業「向天要地」,透過提高容積率,讓原本低矮、平鋪的廠房得以「長高」,向空中發展,實現土地使用效益的極大化。它不僅為渴望擴張、投資的企業提供了寶貴的實體空間,更巧妙地將容積獎勵與社會回饋機制相結合,創造了城市發展與產業升級的雙贏局面。自2019年推動以來,此方案已核准超過60個案件,許多成功案例也陸續浮現,為新北市的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究竟這項被譽為「向天要地」的策略,如何助力新北產業從傳統製造業逐步邁向高科技、高附加價值的智能製造與研發中心?未來的「工業區立體化3.0」又將帶來哪些令人期待的創新突破,以更精準地扶植重點產業、優化城市空間?本文將深入剖析新北市工業區立體化方案的方方面面,從其核心機制、成功案例、未來展望,到潛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帶您一同探索新北工業區立體化的魅力與潛力,以及其對台灣整體產業發展所帶來的啟示。


🔑 核心方案解密:新北工業區立體化2.0的吸引力

新北市工業區立體化方案的核心,在於透過彈性的容積獎勵機制,鼓勵企業投入土地開發與廠房升級。

📊 容積獎勵大解析:最高1.5倍的誘惑

新北市的工業區立體化方案,提供的容積獎勵幅度相當可觀,這正是吸引企業參與的關鍵誘因。

獎勵項目獎勵幅度說明與條件
基本獎勵15%起跳企業提出投資計畫書並通過審查即可獲得。
最高獎勵50% (即原容積1.5倍)需符合更多元的條件,如採用綠建築、智慧建築、導入新技術、促進產業升級等。
回饋機制容積獎勵逾15%時適用企業需選擇 捐贈公益空間繳納回饋金

這意味著,原本只能蓋100坪的廠房,在最高容積獎勵下,潛力可達到150坪,大大提升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 空間利用極大化:從3樓到4樓半的垂直奇蹟

經發局長何怡明以「從3樓長高到4樓半」的比喻,生動地說明了工業區立體化所帶來的空間效益。

  • 傳統廠房限制:過去工業區的廠房規劃,受限於容積率,往往只能往水平方向擴張或維持較低樓層。

  • 立體化效益:透過容積獎勵,企業可以在原有土地面積上,興建更高樓層的廠辦,大幅增加使用面積。這對於土地取得不易的新北而言,無疑是「向天要地」的最佳解方。

  • 功能多元化:增加的樓層空間不僅可以用於生產,還可以規劃為研發中心、實驗室、辦公室、展示廳等多元功能空間,提升企業營運的靈活性與附加價值。

💰 回饋社會:公益空間與回饋金機制

新北市工業區立體化方案的另一大特色,是將企業的土地開發利益與社會公益相結合。

回饋方式說明與效益案例
捐贈公益空間企業將增加的容積樓地板面積,規劃為公共服務設施,並捐贈給市府。公托、公幼、活動中心、青年創業空間等。
繳納回饋金企業以現金形式繳納回饋金,由市府統籌運用於改善地方公共設施。市府可將資金投入交通、綠地、社福等項目。
效益1. 實現產業與地方共榮。
2. 提升工業區周邊生活品質。
3. 創造企業社會責任形象。
華固建設捐贈124坪公共托育空間並已營運。

這種模式不僅為企業帶來實質利益,也有效回應了地方對於公共設施的需求,實現了城市發展的共贏。


🚀 成功案例剖析:新北立體化實踐的成果與亮點

新北市工業區立體化方案的成功推動,從已核准的60個案例中可見一斑。

🏢 華固國家置地:廠辦典範與公托回饋

  • 案例概述:華固建設在新莊區投資興建的「華固國家置地」,是兩幢大型廠辦,地上12層、地下2層。

  • 成功要素

    • 高效行政協助:華固設計部協理表示,從建照到使照僅29個月,新北經發局團隊的細膩服務與高效行政令人印象深刻。這顯示了市府在推動此方案上的積極與專業。

    • 社會回饋典範:業者捐出124坪公共托育空間,並已開始營運,成為工業區立體化兼顧社會公益的亮眼案例。這不僅提升了園區的附加價值,也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

    • 引導產業聚落:大型高樓層廠辦的興建,有利於吸引更多優質產業進駐,形成新的產業聚落。

🔬 祐暘公司:台商回流的研發新基地

  • 案例概述:同樣位在新莊的祐暘公司,響應台商回流,將研發重心從大陸移回台灣。

  • 成功要素

    • 容積獎勵助力研發:祐暘總經理指出,原本廠房只能蓋4樓,透過容積獎勵,多出了寶貴的5樓實驗室空間。這對於高科技製造業而言,研發空間的擴增是其創新與競爭力的關鍵。

    • 加速台商回流:祐暘的案例證明,工業區立體化方案確實能有效解決台商回流面臨的土地不足問題,讓他們願意將關鍵技術與高附加價值環節留在台灣。

    • 事業布局加分:新的廠房空間,特別是新增的實驗室,對祐暘的事業布局帶來實質的加分效果,有助於企業的長期發展與技術升級。

📍 新莊區:為何成為立體化熱點?

新莊區在工業區立體化方案中表現突出,成為核准案例的熱點,這背後有其獨特優勢:

  • 地理位置優越:新莊位於新北市中心,交通便利,鄰近多條快速道路和捷運線,便於員工通勤和貨物運輸。

  • 產業基礎紮實:新莊本身就有深厚的工業基礎,許多電子零組件、機械製造等產業在此設廠,具備產業群聚效應。

  • 土地開發潛力:雖然土地寸土寸金,但仍有一些舊工業區或零星閒置土地,透過立體化改造,其價值能被極大化釋放。

  • 政府積極推動:新北市政府在新莊地區積極宣導和輔導,讓更多業者了解並參與立體化方案。


💡 展望未來:工業區立體化3.0的創新突破

新北市經發局已著手研擬工業區立體化3.0方案,預計將在現有基礎上,引入更具前瞻性的機制。

🤝 媒合代租模式:精準扶植重點產業

何怡明局長透露,3.0方案的最大不同,是加入了「媒合代租」的精神。

  • 核心概念:開發商在取得容積獎勵的同時,需提供部分廠辦公空間給予市府進行招商,且使用權至少10年。

  • 解決痛點

    • 租賃市場供給:解決部分中小企業或新創公司租賃廠辦空間不易的問題。

    • 招商專業化:市府擁有專業招商團隊,能更精準地將空間媒合給符合新北產業發展方向的重點企業。

  • 扶植對象:針對每一種產業的營運特性和生命週期,對準新北的六大區域核心產業進行招商,如:

    • 生醫科技 (汐止、板橋)

    • AIOT (土城、中和)

    • 資通訊 (新店)

    • 綠色能源 (林口)

    • 智慧機械 (樹林、三峽)

    • 特色文創 (鶯歌、三峽)

  • 策略目標:將關鍵的研發、總部、高值化技術留在新北,提升產業的附加價值與競爭力。

🎯 鎖定六大核心產業:總部與關鍵技術深耕新北

新北工業區立體化3.0將更注重產業的「質」而非「量」。

產業類別目標與效益
AIOT (人工智慧物聯網)吸引高科技研發中心,推動產業智能化轉型。
生醫科技建立生技研發聚落,發展高階醫材與製藥產業。
資通訊鞏固資通訊產業優勢,引導高階研發與服務型總部進駐。
綠色能源發展綠能技術與應用,響應全球永續趨勢。
智慧機械提升傳統製造業自動化與智慧化水平。
特色文創結合地方特色,發展高附加價值的文化創意產業。

透過媒合代租,市府能更主動地引導這些高價值產業進駐,而非被動等待,從而優化新北的產業結構。

📈 區域發展與產業升級的雙贏策略

工業區立體化3.0不僅是單純的土地利用政策,更是新北城市發展與產業升級的宏觀策略。

  • 土地效益最大化:在高地價的環境下,透過向天要地,有效解決產業發展空間不足的問題。

  • 產業結構優化:藉由容積獎勵與媒合代租機制,引導高科技、高附加價值的產業進駐,逐步淘汰低附加價值、高汙染的產業。

  • 人才磁吸效應:優質的廠辦空間和健全的產業聚落,有助於吸引更多高階人才留在新北或移居新北。

  • 地方共榮:公益空間的捐贈,實質改善了地方公共服務,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質,也促進了產業與社區的融合。


💪 挑戰與機遇:產業升級的潛在效益與隱憂

儘管新北工業區立體化方案展現了諸多優勢,但在推動過程中仍面臨挑戰,同時也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機遇。

🏭 舊廠都更難題:如何鼓勵既有廠房改造?

  • 現況:目前核准的60案中,9成是空地興建,既有舊廠房打掉重蓋的相對較少。

  • 挑戰

    • 搬遷成本:舊廠房拆除重建期間,企業面臨停工、設備搬遷、租賃臨時廠房等巨大成本。

    • 業主意願:部分舊廠房業主可能年齡較大,或對改建意願不高,缺乏動力。

    • 權利整合:若舊廠房涉及多個業主,權利整合複雜,推動困難。

  • 機遇:若能成功鼓勵舊廠改造,將能釋放出更大量的工業土地潛力,實現土地活化,並提升既有工業區的整體風貌與機能。

🔄 產業結構調整:容積獎勵是否能引導高值化?

  • 目標:透過容積獎勵,期待吸引高科技、高附加價值的產業進駐。

  • 挑戰

    • 產業匹配:部分產業對於高樓層廠辦的需求較低,例如重工業或需要大空間的製造業。

    • 獎勵誘因:雖然有容積獎勵,但土地取得成本、建造成本、以及市場需求等因素,仍可能影響企業的投資決策。

    • 實際進駐:確保實際進駐的企業符合高值化、智慧化的目標,而非僅為享受容積獎勵。

  • 機遇:若能精準引導,新北將能加速產業轉型,擺脫傳統製造業的包袱,走向高科技、服務導向的產業結構。

🚧 交通與公共設施壓力:配套措施不可或缺

工業區立體化意味著人口與產業活動的密度增加,這也帶來了潛在的壓力。

  • 交通壓力:更高的容積率將帶來更多的人流與物流,可能加劇周邊道路的交通壅塞問題。

  • 公共設施不足:水電、網路、汙水處理等基礎設施,以及停車空間、綠地等公共服務,都需同步提升以滿足需求。

  • 生活品質影響:若缺乏完善的配套規劃,高密度的工業區可能對周邊居民的生活品質造成影響(如噪音、空氣品質、景觀等)。

  • 機遇:透過前期規劃,將基礎設施升級納入立體化方案的考量,並結合回饋機制強化公共服務,將能創造一個更為完善的工業區生態圈。


🗣️ 觀點與建議:為新北工業區立體化續航

為確保新北工業區立體化方案能夠持續成功,並最大化其效益,政府、企業和城市發展規劃者都扮演著關鍵角色。

🌟 政府端:持續優化審查流程,擴大適用範圍

  • 精簡行政流程:儘管目前審查效率已獲肯定,但仍可持續檢討並精簡冗餘環節,縮短審批時間,降低企業的等待成本。

  • 建立輔導機制:針對中小型企業或不熟悉法規的業者,提供更完善的諮詢與輔導服務,協助他們準備投資計畫書,克服申請障礙。

  • 擴大適用範圍與彈性

    • 考量特定產業的需求,研擬更具彈性的容積獎勵與回饋機制。

    • 探索將立體化方案推廣至更多有潛力的工業區,或針對不同區域制定差異化策略。

    • 對於難以拆除重建的舊廠房,可研擬「修繕型」或「局部改建型」的立體化獎勵方案。

  • 強化基礎設施規劃:在工業區立體化的同時,應同步規劃周邊的交通動線、大眾運輸、水電供應、汙水處理等基礎設施,確保承載能力。

  • 建立監測評估機制:定期評估立體化方案的實際效益,包括產業結構優化程度、就業機會增長、回饋空間使用效率等,並根據評估結果進行政策調整。

🤝 企業端:善用政策利多,實現永續發展

  • 主動研究政策:企業應積極了解工業區立體化方案的細節,評估自身條件是否符合申請資格,並提前規劃。

  • 專業團隊合作:在準備投資計畫書和執行建築設計時,尋求建築師、土地開發顧問、環保顧問等專業團隊的協助,確保計畫的嚴謹性與可行性。

  • 結合綠色建築與智慧製造:將容積獎勵與導入綠色建築技術(如節能、再生能源)、智慧製造技術(如自動化、物聯網)相結合,不僅能符合政策趨勢,也能提升企業的競爭力與永續發展能力。

  • 考量社會責任:積極參與社會回饋機制,無論是捐贈公益空間或繳納回饋金,都能提升企業形象,建立良好的鄰里關係。

  • 長遠策略規劃:將工業區立體化視為企業長期發展策略的一部分,而非短期利益考量,確保新廠房能滿足未來數十年的發展需求。

🏙️ 城市發展:平衡產業與居住,創造宜居環境

  • 綜合性土地規劃:工業區的發展不應孤立於城市整體規劃之外,應將工業區立體化納入更大尺度的城市發展藍圖,與住宅區、商業區、綠地等功能區塊進行協調。

  • 產城融合概念:推動「產城融合」概念,讓工業區不僅是生產基地,也能提供完善的生活機能(如餐飲、零售、休閒設施),吸引人才進駐並提升區域活力。

  • 環境永續發展:確保工業區的發展符合環境保護原則,嚴格監測汙染排放,並鼓勵綠色科技和循環經濟的導入。

  • 景觀與美學提升:鼓勵新建廠辦在建築設計上融入美學元素,提升工業區的整體景觀,改善城市面貌。

  • 公私部門協力:持續推動政府與民間企業的合作,共同為新北市的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努力,打造一個產業蓬勃、生活宜居的永續城市。


結論:新北模式的啟示,引領台灣工業新篇章

新北市推動工業區立體化方案,無疑是台灣在面對土地稀缺、產業轉型挑戰時,一次大膽且富有成效的創新嘗試。從2.0版的容積獎勵與社會回饋機制,到未來3.0版將引入的媒合代租模式,新北市政府展現了積極解決問題、引導產業升級的決心與智慧。

這項方案不僅有效解決了台商回流與企業擴張的土地困境,更巧妙地將產業發展與城市公益相結合,為地方帶來了實質的公共設施回饋。祐暘與華固的成功案例,證明了立體化方案在實踐中的可行性與效益。然而,面對舊廠更新的挑戰、產業轉型結構的深層考量,以及交通、公共設施等配套壓力的潛在隱憂,新北市仍需持續優化政策、強化協調,並廣納各方建議。

新北的工業區立體化模式,不僅為自身產業發展開闢了新道路,也為台灣其他面臨類似困境的縣市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與啟示。這是一場向「天」借地的空間革命,更是一場引領產業邁向高值化、智慧化、永續化的重要變革。期盼在政府、企業與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新北能夠持續引領這波工業新篇章,為台灣經濟注入更強勁的動能,也為市民創造更美好的宜居環境。

專營台灣/日本/泰國/越南/菲律賓

工業地產/房地產 買賣出租

物件眾多、無法即時刊登

請直接加LINE ID:803033

0981-681-379 曾先生  告知需求

相關連結

 🏗 鴻海、廣達都參與!新北60案工業區立體化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