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補助退場後,桃園光電能否持續保持高成長?商業模式全面解密

作者:小編 於 2025-07-28
65
次閱讀

桃園市在推動再生能源方面表現亮眼,特別是太陽光電的建置量已達757.7MW,成為北台灣規模最大的光電系統。儘管地理與日照條件不如中南部,桃園積極利用工業區工廠及公有建物屋頂,發揮有限土地的最大效益。透過政府補助與商業模式的推動,尤其是PV-ESCO躉購機制,成功吸引企業與民眾投入太陽光電建設,推動綠能發展。2023年建置量持續增加,預計2024年與未來幾年仍將保持成長勢頭。桃園市政府也積極盤點更多可利用場域,如停車場、殯葬用地等,力求達成2030年1GW的太陽光電目標,有望提前實現淨零排放。此外,公有場域的綠電供應及儲能設施亦同步發展,為城市永續與能源轉型注入動能。桃園的成功經驗不僅是地方政府推動綠能轉型的典範,也為全台其他城市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補助退場後,桃園光電能否持續保持高成長?商業模式全面解密

💡 桃園光電大躍進!757.7MW 領跑北台灣,2030 淨零目標提前達標?

在全球淨零排放目標推動下,城市在能源轉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身為北台灣重要的產業重鎮,桃園市雖然面臨日照條件不若中南部、土地資源有限的天然劣勢,卻展現出驚人的光電發展成績。截至目前,桃園太陽光電裝置容量已達757.7MW,不僅位居北台灣第一,更接近2030年設定的1GW目標。此成績背後,是桃園市政府積極推動再生能源政策、多元場域開發與創新商業模式的綜效展現。

桃園巧妙運用工業區廠房屋頂、公有建物及其他隱性資產,成功將分散的空間轉化為高效綠能發電場域。即使在補助政策逐步退場的情況下,透過PV-ESCO等租賃及躉購機制的商業模式,維持投資誘因與建置動能,確保光電產業健康成長。此舉不僅支持企業轉型與城市永續發展,更為台灣北部在能源自給、減碳與氣候行動上立下新典範。

接下來本文將深入解析桃園光電發展的政策背景、場域策略、經濟效益與未來挑戰,並展望其在台灣整體淨零路徑中的核心地位,提供產業及政策制定者寶貴參考。


🔍 目錄

  • 💡 引言

  • 🔍 目錄

  • 🚀 桃園光電現況:北台灣領頭羊的規模與策略

  • 🎯 目標與展望:提前實現 1GW 的潛力

  • 📊 推動策略:從補助到商業模式的轉型

  • 📈 市長淨零推動:補助落日後的強勁成長

  • 🏛️ 公有場域應用:綠電供應企業的領跑者

  • 📊 桃園市太陽光電發展數據總覽表

  • 🌟 觀點與建議:桃園市如何持續引領綠能未來

  • ⚠️ 風險提示:光電發展可能面臨的挑戰

  • 結論:桃園:打造永續智慧綠城的標竿


🚀 桃園光電現況:北台灣領頭羊的規模與策略

在台灣的再生能源版圖中,桃園市以其獨特的發展策略和顯著的成績,在太陽光電領域異軍突起,成為北台灣的領頭羊。這背後不僅有數據的支撐,更有因地制宜的智慧佈局。

☀️ 裝置容量突破 757.7MW:北台灣之冠的亮眼成績

截至目前,桃園市累計的太陽光電建置量已達到驚人的 757.7MW (百萬瓦),這使其規模穩居北台灣之冠。對於一個日照條件不如中南部縣市,且缺乏大面積可供設置地面型光電場域的城市而言,這份成績單尤為難得。

  • 超越地理限制: 桃園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性,使得其在發展太陽光電上需克服更多挑戰。757.7MW 的建置量證明了,即使在不利的先天條件下,透過精準的策略和積極的執行,依然可以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 產業聚落優勢: 桃園市擁有大量工業區和高科技工廠,這些場所的屋頂面積廣闊,為屋頂型太陽光電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這也使得桃園市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積累起可觀的裝置容量。

🏭 屋頂型為主,地面型為輔:因地制宜的發展模式

面對日照條件和土地資源的限制,桃園市採取了高度務實且高效的發展模式,將資源集中於最具潛力的領域:

  • 優先發展屋頂型: 桃園市充分發揮其作為工業重鎮的優勢,積極盤點和利用工業區工廠及公有建物的屋頂量能。屋頂型太陽光電不僅不佔用珍貴的土地資源,還能起到隔熱降溫的效果,對於廠房而言可謂一舉多得。這種模式減少了土地徵用帶來的阻力,也更容易獲得民眾和企業的接受。

  • 地面型為輔助: 儘管地面型光電缺乏大面積場域,但桃園市也並未完全放棄。在一些符合規定且不影響生態的區域,仍會適度發展地面型光電,作為屋頂型光電的補充。這種靈活的策略確保了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 充分發揮潛力:工業區工廠與公有建物的綠色力量

桃園市的成功經驗,在於其對「隱性資產」的深度挖掘與利用。

  • 工業區工廠: 這些大型廠房的屋頂是巨大的未開發能源寶庫。透過政策鼓勵和商業模式的媒合,許多企業看到了在屋頂設置光電的經濟效益和環保價值。這不僅為企業帶來了綠電收入,也提升了其企業形象。

  • 公有建物: 包括學校、行政機關、活動中心等公有建物的屋頂,也成為光電建置的重要載體。政府部門的帶頭作用,不僅示範了綠色能源的應用,也將綠色理念傳達給廣大市民。


🎯 目標與展望:提前實現 1GW 的潛力

桃園市在太陽光電發展上的強勁勢頭,使其對未來的目標充滿信心。原定於 2030 年實現的 1GW 太陽光電目標,有望提前達陣,這將是其城市淨零排放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 2030 年 1GW 目標:有望提前達標的信心

  • 強勁的成長動能: 從 2023 年建置量創新高可以看出,即使在補助退場後,桃園市的太陽光電建置依然保持著強勁的增長勢頭。這種內生的市場動力,是實現提前達標的關鍵。

  • 累積效應顯現: 隨著越來越多的工廠和公有建物屋頂被開發利用,形成了一種滾雪球效應。成功的案例將激勵更多潛在場域的加入,加速光電普及。

  • 政策引導到位: 儘管補助退場,但經發局在行政協助和媒合場域方面的支持並未停止,這為光電業者和潛在建置者提供了順暢的環境。

🏞️ 潛力場域盤點:一地兩用,永續發展的巧思

為確保光電目標的順利達成,桃園市持續展現其盤點潛力場域的巧思,特別是注重「一地兩用」的原則,以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

  • 殯葬用地與停車場: 這些場域通常擁有較大的開放空間。在不影響原有功能的前提下,其上方可以架設太陽能板,實現發電功能。例如,停車場上方設置太陽能棚架,既可發電又可遮陽,一舉兩得。

  • 光電運動場: 結合運動設施與太陽光電,不僅為市民提供運動休閒場所,同時也能產生綠色能源。這種創新模式不僅美化環境,也具備環境教育意義。

  • 機關可用屋頂: 除了已開發的公有場域,桃園市將持續盤點未被充分利用的機關屋頂,進一步擴大公有建物在光電發展中的貢獻。這也再次體現了政府部門帶頭示範的決心。


📊 推動策略:從補助到商業模式的轉型

桃園市太陽光電發展的成功,不僅在於裝置容量的提升,更在於其推動策略的智慧轉型——從單純的政府補助,成功過渡到以市場機制為導向的商業模式。

💰 補助為誘因:啟動光電發展的初期推力

經發局局長明確指出,太陽光電或儲能的發展初期,確實需要以補助為誘因,鼓勵民眾及企業投入。這是一個務實且必要的啟動策略。

  • 降低初期門檻: 對於新興技術,初期的高建置成本往往是阻礙其普及的主要因素。政府補助能夠有效降低民眾和企業的初期投入門檻,激發其嘗試的意願。

  • 累積成功經驗: 透過初期補助,可以促成一批示範項目,累積成功經驗,讓潛在參與者看到光電發電的實際效益和可靠性,從而建立市場信心。

🔄 PV-ESCO 模式的成熟:躉購機制的商業成功

桃園市早期以「商業模式推廣」為主軸,成功建立和發展了 PV-ESCO (Photovoltaic Energy Service Company) 模式,這正是其補助退場後仍能持續增長的核心原因。

  • 業者承租建物: 光電業者(ESCO 業者)配合台電的躉購(Feed-in Tariff, FIT)商業機制,向建物所有人承租建物屋頂。這解決了建物所有人缺乏資金和專業技術的問題。

  • 業者負責建置與維護: ESCO 業者負責發電系統的建置、資金投入以及後續的運營維護,極大簡化了建物所有人參與光電的流程。

  • 與台電簽 20 年合約: ESCO 業者與台電簽訂長達 20 年的電力躉購合約,以固定的躉購費率售電給台電。這為光電投資提供了長期穩定的收益保障,吸引了大量光電業者投入。

  • 建物所有人零成本: 在這個模式下,建物所有人無需投入任何資金,就能利用閒置屋頂創造租金收益,同時為環保貢獻一份力量,實現了多方共贏。

🤝 經發局角色:媒合場域與行政協助的推手

在 PV-ESCO 模式的成功中,桃園市經發局扮演了關鍵的協調與協助角色。

  • 媒合多元場域: 經發局積極協助媒合擁有閒置屋頂的建物所有人(包括企業、社區、公有單位)與有能力投入光電建置的 ESCO 業者,有效解決了資訊不對稱的問題。

  • 提供行政協助: 光電建置涉及多項法規申請和審批。經發局提供一站式的行政協助,簡化流程,加速案件審批,大大降低了建置時間成本和行政阻力。這種「服務型政府」的理念,是推動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


📈 市長淨零推動:補助落日後的強勁成長

市長張善政上任後,積極推動城市淨零排放目標。在這樣的政策導向下,即使在補助政策退場後,桃園市的太陽光電建置量依然展現出令人驚訝的成長韌性。

✅ 111 年補助落日:政策轉型的關鍵時刻

桃園市從 111 年起,太陽光電的落日補助停止。這是一個重要的政策轉折點,標誌著桃園市光電發展從「政府補助引導」階段正式邁入「市場驅動」階段。許多人可能會擔心,一旦補助停止,光電建置量是否會隨之萎縮。然而,桃園市的經驗證明了,建立健全的商業模式,比單純的補助更具持續性。

✨ 112 年建置量創新高:商業模式成效的最佳證明

令人振奮的是,在補助落日後的 112 年,桃園市的太陽光電建置量不降反升,較 111 年增加了約 149MW,創下歷年新高。這組數據強有力地證明了:

  • PV-ESCO 模式的成熟: 這項創新的商業模式已經相當成熟並達到了預期的成效,能夠在沒有政府直接補助的情況下,依然吸引企業和民眾投入。這顯示了市場機制的強大驅動力。

  • 企業與民眾的自發性投入: 越來越多的企業和民眾認識到太陽光電帶來的長期效益(如屋頂租金、降低碳排放、提升企業形象),因此願意自發性地參與其中。

  • 政策引導成功: 雖然補助退場,但前期政策引導所建立的產業鏈、技術經驗和市場認知,為後續的自發性成長打下了堅實基礎。

💡 未來聚焦:自用及轉供的新趨勢

隨著 PV-ESCO 模式的成熟,桃園市將把未來的工作重點轉向自用及轉供

  • 光電自用: 鼓勵企業和家戶將所發的綠電直接用於自身生產或生活,而非全部回售給台電。這不僅能節省電費開支,也能提升企業的綠電自給率,符合國際企業對綠色供應鏈的要求。

  • 綠電轉供 (CPPA): 鼓勵已建置光電的企業將多餘的綠電直接轉供給其他有用電需求的企業,特別是供應鏈中的合作夥伴。這將建立起一個更加靈活和市場化的綠電交易機制,幫助更多企業達成綠電使用目標。


🏛️ 公有場域應用:綠電供應企業的領跑者

在推動太陽光電發展的過程中,桃園市政府不僅扮演著政策制定者和行政協助者的角色,更透過自身擁有的公有場域,積極示範和引導,成為綠電供應企業的領跑者。

⚡ 已開發 294 處:公有建物釋出綠電潛力

桃園市目前已開發的公有場域共有 294 處,裝置容量約 57.5MW。這些公有場域包括學校、機關建築、社福中心、停車場等,其屋頂面積廣闊,是發展屋頂型光電的絕佳載體。

  • 政府帶頭作用: 政府部門率先在自身場域建置光電,不僅能有效利用閒置資源,更能起到良好的示範效應,鼓勵更多民間企業和家戶參與。

  • 穩定綠電來源: 公有場域所發的綠電,可以作為穩定且可靠的綠電來源,為城市的綠能發展奠定基礎。

🤝 加入 CPPA 行列:引導企業使用綠電的關鍵一步

更具前瞻性的是,這些公有場域所發的綠電,將陸續加入 CPPA (Corporate Power Purchase Agreement,企業購售電合約) 行列,直接供應企業綠電。

  • 滿足企業綠電需求: 隨著全球對淨零排放和綠色供應鏈的要求日益提高,許多企業,特別是科技大廠,對綠電的需求量巨大。公有場域的綠電加入 CPPA,可以直接滿足這些企業的綠電需求,幫助他們達成自身永續目標。

  • 建立在地綠電生態系: 這有助於在桃園市建立一個更完善的在地綠電生態系。企業可以直接從在地光電案場購買綠電,減少長途輸電的損耗,也更能彰顯其對在地永續發展的貢獻。

  • 活絡綠電交易市場: 公有場域的加入,將為 CPPA 市場注入新的活力,推動綠電交易機制更加成熟和多元化。這對於整體綠能產業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 桃園市太陽光電發展數據總覽表

以下表格匯總了桃園市在太陽光電發展上的主要數據和目標,清晰呈現其目前的成就與未來規劃。

指標 / 項目數據 / 說明備註
累計光電建置量757.7MW截至目前,規模居北台灣之冠。
主要發展類型屋頂型為主,地面型為輔充分利用工業區工廠及公有建物屋頂量能。
2030 年光電目標1GW (1000MW)有望提前達陣。
111 年補助政策落日停止補助標誌著從補助引導到商業模式驅動的轉型。
112 年建置量增長較 111 年增加約 149MW創歷年新高,證明 PV-ESCO 模式的成熟與成效。
未來發展重心自用及轉供 (CPPA)鼓勵綠電在地消化與企業間直接交易。
已開發公有場域數294 處政府帶頭示範,釋放綠電潛力。
公有場域裝置容量約 57.5MW將陸續加入 CPPA 行列,供應企業綠電。
潛力盤點場域類型殯葬用地、停車場、光電運動場、機關可用屋頂等秉持「一地兩用」原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成功商業模式PV-ESCO 模式光電業者承租建物、建置系統、售電台電,建物所有人零成本獲租金。
經發局扮演角色媒合多元場域、提供行政協助促進供需雙方對接,簡化行政流程。

🌟 觀點與建議:桃園市如何持續引領綠能未來

桃園市在太陽光電發展上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但要持續引領綠能未來,並在全球淨零排放的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仍需採取更具前瞻性和系統性的策略。

💡 強化儲能系統佈局:提升綠電應用彈性

太陽光電雖然環保,但其發電具有間歇性(日照不穩、夜間無光)。要提高綠電的使用比例和電網穩定性,強化儲能系統的佈局至關重要。

  • 鼓勵企業建置儲能: 可以針對企業自用綠電的場域,提供建置儲能設備的相關獎勵或技術協助,鼓勵他們將白天多餘的綠電儲存起來,供夜間或陰雨天使用。

  • 推動社區型儲能: 在大型社區或工業園區推動共享型儲能設施,以彈性調度區域內的綠電,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韌性。

  • 結合智慧電網: 將儲能系統與智慧電網相結合,實現電力供需的精準預測和實時調度,最大化綠電的消納能力。

🚀 深化智慧電網整合:優化能源管理效率

智慧電網是未來能源系統的發展方向,對於高比例再生能源的併網和調度至關重要。

  • 數據平台建置: 建立更完善的能源數據平台,實時監測全市光電發電量、用電量,並進行大數據分析,為電力調度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 需求面管理: 透過智慧電表和智能家居/工廠系統,鼓勵民眾和企業參與需求面管理,在電力供應吃緊時減少用電,或在綠電充裕時增加用電,以平穩電網負載。

  • 強化韌性: 智慧電網有助於提升電網的自我修復能力和防禦能力,應對極端天氣或突發事件對供電的影響。

🌐 推動綠色金融工具:擴大民間參與廣度

除了政府補助,引入更多元化的綠色金融工具,可以吸引更多民間資本投入光電和再生能源領域。

  • 綠色貸款與債券: 鼓勵金融機構為綠能項目提供優惠貸款或發行綠色債券,降低項目融資成本。

  • 太陽光電專案融資: 針對大型光電專案,提供專門的融資解決方案,降低投資者的風險。

  • 碳權交易機制: 配合國家碳權交易市場的發展,鼓勵光電業者透過碳權交易獲取額外收益,進一步激勵綠電建置。

📚 加強公民意識宣導:營造全民參與氛圍

綠能發展不僅是政府和企業的責任,更需要全民的參與。

  • 環境教育推廣: 在學校和社區加強再生能源和淨零排放的環境教育,讓更多市民了解綠能的重要性、其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參與其中。

  • 成功案例分享: 廣泛宣傳桃園市在光電發展中的成功案例,特別是那些由民眾和中小企業參與的案例,激發更多人的參與熱情。

  • 公民電廠推動: 探索和推動公民電廠模式,讓社區居民可以共同投資和分享光電收益,形成自下而上的綠能發展動力。


⚠️ 風險提示:光電發展可能面臨的挑戰

儘管桃園市在太陽光電發展上表現出色,但任何大規模的能源轉型都會伴隨著潛在的挑戰和風險,需要保持警惕並提前做好應對準備。

🌍 日照條件限制:北部地區的先天挑戰

  • 發電效率: 相較於中南部,桃園的日照時數和強度確實存在差距,這可能導致相同裝置容量的光電系統,在桃園的實際發電量會略低於中南部。這會影響投資回報率,對某些對收益敏感的投資者可能構成挑戰。

  • 陰雨天氣影響: 北部地區冬季陰雨天氣較多,這會直接影響太陽光電的發電穩定性。這也進一步凸顯了儲能系統在桃園發展的重要性。

⚙️ 電網承載壓力:綠電併網的技術考驗

  • 併網容量限制: 隨著光電裝置容量的快速增長,電網的併網容量和穩定性將面臨考驗。若電網升級速度不及時,可能導致部分案場無法順利併網,影響發電效益。

  • 電網韌性與調度: 大規模綠電併網會增加電網的波動性,對電網的韌性和調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持續投入於智慧電網技術的升級,以確保供電穩定。

📈 躉購費率調整:商業模式的外部變數

  • 政策風險: PV-ESCO 模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台電的躉購費率。雖然目前有 20 年的合約保障,但未來政府對再生能源躉購政策的調整(例如費率下調或機制改變),可能會影響新的投資案場的經濟效益,進而影響整體市場的投資意願。

  • 市場競爭: 隨著越來越多的業者投入光電市場,躉購費率的調整也可能與市場競爭加劇有關,這會對光電業者的利潤空間構成壓力。

🏗️ 土地取得挑戰:一地兩用的實際推動難度

  • 複合利用的協調性: 雖然「一地兩用」的概念具備吸引力,但在實際推動過程中,例如在殯葬用地、停車場或運動場上方建置光電,可能需要考量原有場域的功能、景觀協調、結構安全以及民眾接受度等複雜因素。協調不同利害關係人的意見,並確保多方共贏,仍是一個挑戰。

  • 法規與審批: 複合式場域的開發可能涉及更多元的法規和審批流程,需要政府部門進一步簡化和明確相關規定,以加速推動。


✨ 結論:桃園:打造永續智慧綠城的標竿

桃園市在太陽光電發展上的成就,無疑是台灣推動再生能源轉型的一個亮點。從其累計達 757.7MW 的裝置容量,穩居北台灣之冠,到市長張善政上任後,在補助落日的背景下,建置量仍能創下歷年新高,這一切都強有力地證明了桃園市在綠能發展策略上的務實與前瞻。

這份成功,不僅僅是數字上的躍進,更是其獨特發展模式的勝利。桃園市巧妙地以屋頂型光電為主,充分利用工業區工廠和公有建物的潛力,化先天條件劣勢為優勢。更關鍵的是,其成功地從依賴補助轉向了以 PV-ESCO 商業模式為核心的市場化推動,讓光電發展具備了內生的持續增長動力。經發局在媒合場域和行政協助上的積極作用,更是這一切得以順暢運作的關鍵推手。

展望未來,桃園市的太陽光電發展前景一片光明,2030 年 1GW 的目標有望提前達標。而隨著焦點轉向自用與轉供(CPPA),以及公有場域綠電的供應,桃園市正積極建構一個更加完善、更具韌性的在地綠電生態系,為企業提供穩定的綠電來源,加速城市邁向淨零排放的目標。

當然,前方的道路並非坦途,日照條件限制、電網承載壓力、躉購費率調整以及複合場域的推動難度等,都將是桃園市需要持續面對的挑戰。然而,我們相信,憑藉其過去的成功經驗、務實的政策制定以及持續創新的精神,桃園市完全有能力克服這些障礙。

最終,桃園市的太陽光電發展,不僅僅是其城市永續發展的重要一環,更是台灣在全球淨零排放趨勢下,如何在有限條件中開創無限可能,打造永續智慧綠城的一個鮮活標竿。其成功經驗,將為其他城市,特別是北部城市,提供寶貴的參考範例,共同推動台灣邁向更加綠色、低碳的未來。

專營台灣/日本/泰國/越南/菲律賓

工業地產/房地產 買賣出租

物件眾多、無法即時刊登

請直接加LINE ID:803033

0981-681-379 曾先生  告知需求

相關連結

🌞補助退場後,桃園光電能否持續保持高成長?商業模式全面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