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2025年買房大震撼:限貸+政策齊發,這些人將無法進場!

作者:小編 於 2025-07-21
3547
次閱讀

台灣央行祭出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被譽為史上最強打房措施,房市瞬間由熱轉冷。此波政策不僅收緊房貸成數與利率條件,還限制多戶族與法人貸款,使買賣移轉量明顯下滑,市場觀望氣氛濃厚。不過,繼承與換屋族則獲政策豁免,央行盼避免錯殺剛性需求。儘管如此,預售屋交屋潮即將來臨,房貸審核嚴格、成數降低、利率攀升等問題恐將延燒2至3年,引爆潛在貸款風險與解約潮。買賣糾紛、資金排擠、購屋信心崩解,都是接下來市場需面對的挑戰。專家建議,限貸令才是房市冷熱的關鍵指標,購屋族應審慎評估貸款條件與財務結構,再決定是否進場。本篇深入解析政策內容、市場反應與未來趨勢,提供購屋者與投資人第一手的完整觀點。

🌪️2025年買房大震撼:限貸+政策齊發,這些人將無法進場!


🎯 內容速覽


引言:央行七波管制,房市風向大變

近年來,台灣房市受到全球資金潮與本地投資需求推波助瀾,在低利環境、通膨預期及科技產業聚落崛起等多重因素下,住宅價格屢創新高。特別是在2021~2022年間,房市交易熱絡、預售市場火爆,甚至出現所謂的「排隊搶房」與「無屋可售」的現象,讓不少自住客與首購族陷入「買不起也租不起」的壓力。

為了抑制這波過熱房市所引發的投機行為與社會反彈,中央銀行自2020年底起陸續啟動「選擇性信用管制」,包含降低第二戶以上購屋貸款成數、禁止自然人購買公司用地、強化銀行對不動產授信比重的控管等措施,試圖讓房市從投機導向轉為理性供需。

其中,2025年中正式上路的「第七波信用管制」政策,被外界譽為史上最嚴厲的一波。其不僅收緊了銀行房貸的成數與利率條件,更將非自住型產品、法人購屋、重劃區土地與多屋族群納入嚴格審查與貸款限制。政策一推出,立即在市場掀起強烈震盪。

📌 根據六都地政局最新統計,2025年8月至9月,全台主要城市買賣移轉棟數普遍月減10%以上,部分區域甚至出現2成的衰退。特別是在雙北、桃園與台中等中大型城市,開價堅挺、成交緩慢、議價空間擴大已成為普遍現象,整體房市氛圍由「火熱追價」轉為「審慎觀望」,堪稱「金龍年房市寒流」來襲。

在政策打擊下,不僅建商延後開案、投資客退場,自住族群也因房貸成數降低與審核標準提高,面臨資金壓力與貸款不確定性。房市的「溫度計」不再僅反映價格走勢,而是更全面地受到信用條件、資金可得性與政策預期所主導。

不過,第七波信用管制政策並非完全封殺所有購屋族群。央行也考量實際剛性需求,特別排除兩大群體——「繼承取得住宅者」與「一戶換一戶簽切結書者」,讓這兩類被視為非投機型的買方能適用較寬鬆的房貸標準。這樣的政策鬆綁,被視為是為了避免「錯殺無辜」,同時也透露出中央政策在打房與保障剛性需求之間的平衡思維。

然而,市場仍關注的是:這樣的鬆綁是否足以緩和整體房市壓力?限貸令是否將成為未來2~3年內預售交屋潮的最大風險來源?而在銀行放款意願逐步降低的背景下,房市將會走向哪條岔路?

本文將以實價登錄數據、政策條文內容、市場實務操作、業界與學界觀點為基礎,深入剖析第七波信用管制實施以來的房市變化,並逐一拆解「放寬兩族群」是否足以化解當前房市僵局,提供民眾、投資人與政策制定者實用的觀察與建議。


📉 打炒房衝擊:房市量能顯著降溫

央行「第七波信用管制」上路後,市場反應立竿見影。從客觀數據來看,房市的交易量確實已出現明顯的萎縮跡象。

六都買賣移轉棟數揭示市場現況

最直接反映房市交易熱度的指標,就是各縣市的買賣移轉棟數。根據統計,六都的數據皆顯示出明顯的降溫:

  • 台北市、桃園市、台南市等縣市的買賣移轉棟數,與上個月(2025年8月)相比,都呈現了月減1到2成不等的幅度。

這類數據的下滑,直接證明了央行政策對市場交易量的抑制效果。儘管部分影響可能是由於去年《平均地權條例》修法後形成的低基期效應,但不可否認的是,政策的持續緊縮以及市場上瀰漫的觀望氣氛,共同導致了交易量能的縮減。

政策緊縮與市場觀望,量能持續下修

除了買賣移轉棟數的直接下降,還有幾個因素使得市場普遍預期下半年的房市量能將持續下修:

  • 央行政策持續緊縮: 央行不僅有信用管制,未來若有進一步的升息或調整存準率等動作,都將直接影響房貸成本和銀行的放款意願。

  • 市場觀望氣氛濃厚: 在政策不明朗、房貸利率走高、房貸成數降低的背景下,許多潛在購屋族選擇暫緩腳步,等待市場趨於穩定或出現更明確的方向。

  • 剛性需求支撐房價: 儘管交易量萎縮,但由於台灣的剛性需求(自住需求)依然存在,房價有望在量縮的背景下維持相對穩定的走勢,不至於出現大幅崩跌。這也意味著,打房主要影響的是「量」,而非讓「價」出現急遽下跌。

總體而言,這波打房政策確實成功讓房市的交易量降溫,從火熱走向了盤整。


🔄 繼承、換屋族排除管制,是房市救命丹嗎?

面對市場的降溫,央行近期也推出了一些信用管制的協處措施,特別點名繼承換屋族可以排除在部分管制之外。這項措施能否為房市注入活水,或是真的能起到「舒緩房市壓力」的作用嗎?

央行釋出善意,避免錯殺無辜

央行將以下兩大族群排除於第七波信用管制措施之外:

  1. 繼承族群: 因繼承而取得不動產的民眾。

  2. 換屋族: 簽切結書保證在一年內出售原有房屋的換屋族。

此舉被解讀為央行釋出的善意,旨在保障正常的自住需求,避免「錯殺無辜」,造成真正有居住需求的民眾在購屋或換屋時面臨不必要的資金壓力。這確實對這些特定族群來說是一項利多。

逾30萬戶預售屋交屋潮,房貸額度面臨挑戰

然而,這項寬鬆政策對於整體房市的影響力,恐怕不如市場預期的那麼大。專家指出,真正的關鍵挑戰在於接下來即將迎來的預售屋交屋潮

  • 龐大的貸款需求: 從2021年下半年到2025年8月,台灣的預售屋交易量累積已超過30萬戶

  • 未來2到3年陸續交屋: 這逾30萬戶的預售屋,將在未來2到3年內陸續進入交屋階段,屆時將有大量且集中的房貸需求湧現。

  • 銀行房貸額度面臨挑戰: 在央行政策持續緊縮,銀行放款態度保守的背景下,如此龐大的貸款需求將再次挑戰各銀行有限的房貸額度。

這也意味著,銀行房貸緊縮的狀況,恐怕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解決的,甚至可能持續2到3年。因此,即使繼承和換屋族被排除在管制之外,他們仍可能面臨銀行房貸額度吃緊、審核趨嚴的普遍性問題。


💸 「限貸令」真挑戰:購屋族面臨的三大困境

儘管央行對特定族群稍作放寬,但業內專家普遍認為,當前對房市影響最大的仍是**「限貸令」**的實質效應。這項限制貸款成數、影響貸款審核的政策,直接衝擊了購屋族的資金規劃。

利率升高、成數降低:資金成本墊高

隨著央行升息與信用管制,購屋族面臨最直接的兩大挑戰就是:

  • 房貸利率升高: 央行調升政策利率,直接帶動商業銀行房貸利率上揚,購屋族的每月還款負擔隨之增加。

  • 房貸成數降低: 尤其對於多屋族、購置高價住宅、或是信用評分較低的購屋者,銀行會嚴格審核貸款成數,可能無法貸到理想的額度。

這兩者疊加,意味著購屋族需要準備更多的自備款,且每月的房貸支出也將更高,直接墊高了購屋的資金門檻和持有成本。

排隊等撥款:時效與不確定性增加

除了資金成本,購屋族還可能面臨「錢」到不了位的問題:

  • 銀行房貸額度吃緊: 由於央行上調了存款準備率,壓縮了銀行的可貸資金,導致銀行房貸額度更加稀缺。

  • 排隊苦候現象: 即使銀行願意受理承貸,許多購屋族仍需要排隊苦候,才能等到貸款撥款。這種不確定性可能打亂交屋計畫,甚至影響買賣合約的履行。

  • 擠不進房貸窄門: 部分購屋者可能因額度問題或自身條件不符,最終根本無法順利取得房貸。

綜合來看,這波房貸緊縮的狀況,加上預售屋交屋潮的來臨,恐怕會讓房貸利率升高、成數降低、排隊等撥款的現象持續存在,並將持續影響接下來的房市交易景況,使第四季的買氣仍是嚴峻考驗,量縮趨勢不變。

表:央行信用管制措施對購屋族的影響

影響層面具體表現直接衝擊購屋族
貸款成數降低多屋族、高價住宅的貸款成數需準備更多自備款
房貸利率央行升息導致銀行房貸利率上揚每月還款負擔增加
額度排擠銀行放款額度因存準率上調而緊縮貸款撥款等待時間長
購屋門檻自備款與月付金要求提高,購屋難度增加資金壓力變大
交易不確定性貸款延遲或無法核貸,增加買賣糾紛風險購屋流程不順暢
市場氛圍觀望氣氛濃厚,買氣降溫選擇性增加,但入手變難

⚖️ 限貸令引發買賣糾紛?央行解約機制釋疑

隨著「限貸令」的實施,市場上開始出現一些新的問題,尤其是關於買賣糾紛的增加。購屋者因貸款核貸不如預期而無法履約,與賣方之間對於責任歸屬產生歧見。對此,央行在配套方案中也做出了相應的解釋。

「不可歸責於雙方」條款的關鍵詮釋

在許多不動產買賣契約中,通常會包含一條關於「不可歸責於雙方」的解約條款。這指的是當買賣雙方皆無過失,但因客觀因素導致契約無法履行時,雙方可以無責解約。

  • 央行立場: 央行在信用管制配套方案中,特別提及買賣契約中「不可歸責於雙方時」的解約機制,形同為限貸令開啟了解約的詮釋空間。這意味著,如果購屋者因為央行限貸政策導致其無法取得足夠的貸款(且非自身信用條件不良所致),則可視為「不可歸責於雙方」的情況,買賣雙方可依約解除契約,避免單方面承擔違約責任。

  • 目的: 央行此舉旨在化解因政策變動引發的買賣糾紛,提供一個較為公平的退場機制。

解約潮可能增加市場待售物件

如果買賣雙方,特別是預售屋的買家,因貸款問題而選擇往解約方向處理,將可能產生以下連鎖效應:

  • 短時間內掀起解約潮: 尤其是在未來2到3年的預售屋交屋高峰期,若大量預售屋買方無法順利取得房貸,恐將導致一波解約潮。

  • 市場待售物件增加: 預售屋解約後,這些房屋會重新回到市場上,成為待售物件。這將增加首購族的選擇性,讓他們有更多元的房屋選擇,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房價的過快上漲。

然而,對於已購屋或預售屋的買方來說,這也意味著更高的不確定性。因此,在簽約前充分了解貸款狀況、審閱契約條款,並與賣方或建商充分溝通,將變得更加重要。


💡 觀點與建議:購屋族和投資人的應對之道

面對央行打房政策和限貸令帶來的市場變化,無論是剛性需求的購屋族,還是潛在的投資人,都應該採取更加謹慎和理性的態度。

充分評估自身財務狀況

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購屋前更應仔細審視自身的財務承受能力:

  • 提高自備款比重: 預期房貸成數可能降低,建議準備比以往更高的自備款,以應對貸款不足的情況。

  • 壓力測試每月還款能力: 除了當前利率,也要考量未來利率可能進一步上升的壓力,確保每月房貸支出不會造成過大負擔。

  • 維持良好信用紀錄: 個人信用狀況是銀行核貸的關鍵,務必維持良好的繳款紀錄,避免任何逾期或不良信用行為。

關注市場供需變化,耐心等待時機

在量縮盤整的市場中,不宜盲目追高,耐心等待可能會帶來更好的機會:

  • 觀察議價空間: 隨著市場買氣降溫和待售物件增加,議價空間可能擴大。購屋族可以多方比較,爭取更有利的價格。

  • 留意新建案推案量與去化速度: 觀察新建案的推案量是否趨緩,以及建案的去化速度。如果去化緩慢,代表市場供給壓力增加,可能會有降價空間。

  • 判斷真正剛性需求: 雖然整體量縮,但自住的剛性需求仍存。如果是自住,則不必過度追求最低點,而是關注符合自身需求的物件。

尋求專業諮詢,了解契約風險

在房市政策變動頻繁的時期,專業的建議至關重要:

  • 諮詢房貸專員: 在看屋前,先向銀行房貸專員諮詢,了解自身可貸額度、利率及目前的貸款申請狀況,避免簽約後才發現貸款不足。

  • 審閱買賣契約: 仔細閱讀買賣契約中的各項條款,特別是關於違約、解約機制以及貸款撥款相關的條款,確保自身權益。

  • 尋求地政士或律師協助: 若對契約內容有疑問,可尋求專業地政士或律師的協助,降低未來可能發生的糾紛風險。


✅ 結論:房市進入新常態,理性判斷是王道

央行「第七波信用管制」的實施,結合銀行資金緊縮和預售屋交屋潮的影響,已將台灣房市帶入一個新的階段。儘管央行針對繼承與換屋族提供了部分彈性,但**「限貸令」**所導致的房貸利率升高、成數降低、以及排隊撥款等問題,才是當前購屋族面臨的真正挑戰。

這波「金龍風暴」並非意味著房價會崩跌,但在剛性需求支撐下,市場量能將會持續萎縮,進入盤整期。對於自住購屋者而言,這或許是議價空間增加、選擇性變多的契機;而對於投資人來說,則需要更謹慎地評估風險,並採取長期穩健的投資策略。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充分的財務準備、理性的市場判斷、以及尋求專業諮詢,將是每位購屋族和投資人在房市新常態中,做出明智決策的關鍵。唯有知己知彼,才能在變動的市場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安居之地或投資機會!

您認為除了政策和利率,還有哪些因素會持續影響台灣未來房市的走勢呢?

專營台灣/日本/泰國/越南/菲律賓

工業地產/房地產 買賣出租

物件眾多、無法即時刊登

請直接加LINE ID:803033

0981-681-379 曾先生  告知需求

相關連結

🌪️2025年買房大震撼:限貸+政策齊發,這些人將無法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