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沼氣發電、碳權套利3重賺!廢水能源化23億利多全面啟動

作者:小編 於 2025-06-24
123
次閱讀

在2050淨零排放政策推動下,台灣環境部爭取4年23億元預算,推動廢水處理綠色轉型,透過厭氧發酵回收沼氣,發電減碳並取得碳權收益。環境部籌組「廢水生質能夥伴網絡」,由造紙業正隆、永豐餘率先示範,預計2032年前完成150座案場,年減碳可達83萬公噸。沼氣發電除可降低用電成本,還能透過躉購電價與碳權交易創造額外收益。正隆大園廠、永豐餘龜山案場年減碳1.4萬噸、2,500噸,成果亮眼。隨2025碳費上路、碳權市場成形,沼氣發電、廢水能源化將成產業轉型與低碳套利新解方,建議高耗能事業提前部署、加入夥伴網絡,爭取補助與碳權紅利,搶占低碳經濟先機。

📢沼氣發電、碳權套利3重賺!廢水能源化23億利多全面啟動


📖 目錄

1️⃣ 📌 引言:淨零轉型推力下的廢水能源化契機
2️⃣ 📊 環境部「4年23億」預算計畫重點
3️⃣ 🌱 廢水能源化是什麼?與傳統處理方式差異
4️⃣ 🔥 沼氣發電與碳權收益雙重效益解析
5️⃣ 🏭 產業別潛力分析:造紙、畜牧、石化領頭
6️⃣ 📈 國內生質能售電與減碳績效數據表
7️⃣ 🌍 企業實例|正隆、永豐餘綠電轉型成果
8️⃣ 🤝 廢水生質能夥伴網絡架構與作用
9️⃣ 📌 政策觀點與未來法規預期
🔟 💡 專家觀點與投資建議
1️⃣1️⃣ 📑 結論:廢水能源化為產業永續新解方


1️⃣ 📌 引言:淨零轉型推力下的廢水能源化契機

近年來,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頻發已成為全球最迫切的永續挑戰,各國政府相繼宣示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放目標,帶動能源、製造、交通、建築與廢棄物管理產業全面加速減碳轉型。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發布的《Net Zero by 2050》報告指出,全球如要實現2050淨零排放,必須將再生能源發電比重從目前的29%提升至88%,並同步大幅減少來自工業與廢棄物處理產業的碳排放。

在這股淨零碳排風潮下,台灣政府也積極規劃碳中和政策與法規配套,於2023年正式公告《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劃設能源、製造、生活、負碳四大轉型戰略,其中在製造與廢棄物管理領域,強調透過「廢水能源化」、「廢棄物再生」與「循環經濟」路徑,減少高耗能產業與傳統處理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

📌 台灣為何選擇「廢水能源化」作為轉型重點?

根據環境部2023年產業排碳結構分析,台灣廢水處理設施年排碳量高達260萬噸CO₂e,其中超過80%來自造紙、食品、畜牧、石化與釀造業,主要原因是這些產業用水量大,傳統好氧曝氣處理耗電量高,且過程中持續排放溫室氣體。

此外,沼氣(甲烷)本身溫室效應遠高於二氧化碳,溫暖化潛勢值(GWP)達CO₂的28倍,若任意排放將對氣候變遷造成嚴重影響。為此,將廢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沼氣回收並利用於發電、熱能或燃料,不僅能有效降低碳排,還能創造能源自給與碳權收益,成為台灣產業淨零轉型的重要突破口。

📊 全球沼氣能源化應用趨勢

國際間如德國、荷蘭、丹麥等國,早在十多年前即全面推動廢水厭氧能源化,透過大型集中式沼氣發電廠與產業自設厭氧槽,有效減少工業廢水與畜牧廢水對環境與氣候的衝擊,部分國家甚至已將沼氣發電列為再生能源躉購項目,並給予高於太陽能、風電的補助價格。例如:

  • 德國:沼氣發電占再生能源比重約9%,年發電量超過330億度。

  • 荷蘭:廢水沼氣發電案場已超過500座,年減碳超過320萬噸。

  • 南韓:針對造紙與畜牧產業實施沼氣能源化強制回收政策。

台灣過去雖曾試辦數座造紙、畜牧案場,但受限於補助預算與碳權機制不明,整體普及率僅約20%,遠低於OECD平均值68%。因此,環境部於2024年提出《推動廢(污)水能資源化、低碳智慧化處理計畫》,爭取4年新台幣23億元預算,希望透過政策誘因與技術補助,快速擴增案場數量並提升技術成熟度。

📌 廢水能源化的三重效益

1️⃣ 減碳效益
厭氧發酵可將有機物分解成沼氣,減少曝氣耗能,避免溫室氣體排放,且每處理1噸沼氣可折抵約28噸CO₂

2️⃣ 能源自給
沼氣可作為發電燃料,供應廠區自用或售予台電,以躉購價獲取穩定現金流。

3️⃣ 碳權收益
隨台灣碳費將於2025年正式開徵,沼氣發電與甲烷減排效益可經環境部認證核發碳權,進一步參與碳交易市場,預期未來碳權售價將維持每噸400~700元水準,為事業單位創造額外財務收益。


2️⃣ 📊 環境部「4年23億」預算計畫重點

項目預算額度(億)內容
綠色轉型基金投資8支援淨零產業與廢污水處理創新技術
技術平台建置5建立新興廢水再生與能源化技術服務平台
沼氣發電補助6鼓勵事業單位轉廢為能,沼氣發電、再利用
生質能夥伴網絡籌組4建立跨產業夥伴平台,母雞帶小雞共享技術

📌 觀點:政府首度專案型預算挹注廢水能源化,象徵政策由試點走向普及化推動,2025年起可望大幅提升案場數量與技術成熟度。


3️⃣ 🌱 廢水能源化是什麼?與傳統處理方式差異

項目傳統好氧處理厭氧發酵能源化
處理過程持續曝氣、消耗大量電力密閉厭氧槽,自生沼氣產熱產電
能源消耗低,甚至能源正輸出
碳排放可減碳並回收沼氣
經濟效益發電收益、躉購價、碳權交易收益

📌 建議:有產業用水與排放需求的企業應提前佈局厭氧系統,結合自用綠電、碳權交易雙重效益,降低未來碳費衝擊。


4️⃣ 🔥 沼氣發電與碳權收益雙重效益解析

📌 沼氣發電原理
廢水厭氧發酵 → 產生甲烷 → 燃燒轉為發電或熱能

📊 效益分析表

項目效益
每噸沼氣減碳約28噸CO₂
躉購電價每度約4.95元(依能源局公告)
碳權售價約400~700元/噸CO₂

📌 觀點:隨台灣碳費上路,沼氣碳權將成高價值資產,建議廢水排放大戶趁勢規劃案場與碳權認證。


5️⃣ 🏭 產業別潛力分析:造紙、畜牧、石化領頭

行業別潛力案場數潛在發電量 (度/年)減碳量 (噸/年)
造紙業221,400萬16,000
畜牧業131500萬8,500
石化業32800萬10,000
醱酵產業23450萬7,000

📌 建議:造紙、畜牧業具備即時效益,適合率先佈局;石化、醱酵業應評估用水與排放規模及早導入。


6️⃣ 📈 國內生質能售電與減碳績效數據表

年度總售電量 (度)總減碳量 (萬噸)
2021年3,200萬19
2022年4,900萬35
2023年5,500萬42

📌 趨勢分析:3年內年增幅達20%以上,顯示企業綠能需求旺盛,廢水能源化供應缺口擴大。


7️⃣ 🌍 企業實例|正隆、永豐餘綠電轉型成果

台灣造紙業與工紙產業向來是用水與廢水排放大戶,同時也是最早投入廢水能源化的先行產業。透過沼氣回收與能源再利用系統,這些企業成功轉型為「用水減碳雙賺」的典範。

📌 正隆大園廠
正隆股份有限公司大園廠早於數年前便著手廢水能源化系統導入,透過廠內厭氧處理槽收集廢水中的有機物,產生沼氣進行發電。據統計,目前年沼氣發電量達1,400萬度,不僅可支應廠內自用,還能供應相當於3,000戶家庭一整年的用電需求。年減碳量更高達14,000噸,相當於35座大安森林公園一年吸碳量,成為台灣造紙業綠色轉型的代表作。

📌 永豐餘龜山案
永豐餘工紙集團則於龜山水資源中心推動沼氣能源化系統,利用廢水厭氧發酵產生沼氣進行發電與熱能利用,年發電量約500萬度。除了創能效益,每年減碳量達2,500噸,能源自給率提升40%,廢棄物排放減量60%。該案場也為永豐餘自有碳中和目標,提供實質碳權與再生能源憑證(T-REC)來源,成為台灣少數完成碳權交易機制布局的傳產案例。

📊 延伸國際案例:韓國、荷蘭等國造紙產業透過沼氣能源化,年減碳績效超過15%,台灣若全面導入造紙、畜牧與食品產業,預估可額外減少超過30萬噸年碳排,潛力驚人。

📌 觀點
透過這些示範案場,證明廢水能源化具經濟效益與減碳雙重價值。環境部推動「母雞帶小雞」模式,有利於其他中小型產業透過平台技術轉移、導入補助資源,降低前期導入門檻,提升產業整體減碳效率。


8️⃣ 🤝 廢水生質能夥伴網絡架構與作用

為擴大廢水能源化普及率,環境部於2024年正式啟動「廢水生質能夥伴網絡」,籌組跨產業減碳合作平台,目標在2032年前完成150場案場建置,預估可減碳83萬公噸。

📊 夥伴網絡結構圖

  • 🐓 母雞廠(大型造紙業):如正隆、永豐餘,技術成熟、案場規模大,擔任技術示範與協助輔導。

  • 🐥 小雞廠(畜牧、石化、食品):需導入沼氣能源化,受限於人力、技術,透過平台共享輔導資源與操作經驗。

  • 🏛️ 環境部平台:統籌補助、技術平台、碳權認證、躉購價協調、碳權交易市場對接。

📌 建議
建議年用水超過5萬噸、或年排放溫室氣體超過1萬噸CO₂的中型事業單位,盡早申請加入網絡,除享有技術轉移、營運輔導外,還能申請沼氣發電補助與碳權核發協助,搭配躉購價與自用綠電減稅雙重誘因。

📌 國際經驗:荷蘭生質能平台採此合作模式,5年內將畜牧業沼氣回收率由18%提升至67%,大幅降低碳費與環保處分罰款支出,台灣有望複製成功經驗。


9️⃣ 📌 政策觀點與未來法規預期

📌 現行政策:2024年底前,環境部與能源局將持續針對沼氣發電、碳權核發流程簡化辦法修法,預計降低案場申請與備案門檻,縮短申請時間2個月以上。

📌 預期2026年法規調整

  • 《溫室氣體減量法》修正草案,將增訂沼氣能源化強制回收比例

  • 擬將年排放2萬噸以上廢水排放戶,納入碳費徵收對象,預估約涵蓋造紙、畜牧、石化與釀造食品業約180家事業單位。

📌 觀點
隨碳費即將於2025年正式開徵,排放大戶若未提前導入減碳措施,將面臨碳費+能源用電成本雙重壓力。建議高耗水、高碳排產業2025年前即完成廢水能源化規劃與案場建置,爭取首波補助與碳權認證紅利。


🔟 💡 專家觀點與投資建議

📌 環境規劃專家 表示:
「台灣沼氣發電潛力目前僅開發20%,搭配碳費與躉購價制度,可望成為未來產業低碳轉型利基。」

📌 建議

  1. 高耗能產業(造紙、畜牧、釀造)2025年前完成案場評估,卡位首波碳權核發與躉購價優惠。

  2. 中小型事業優先參與廢水生質能夥伴網絡,降低前期投資風險,享有補助、稅賦減免。

  3. 投資機構可布局生質能設備商、沼氣發電EPC工程公司,掌握政策利多與碳權交易收益。

📊 投資潛力概估
根據產業預估,2025~2030年台灣沼氣碳權交易市場規模將突破50億台幣,成為再生能源與碳權市場重要板塊。


1️⃣1️⃣ 📑 結論:廢水能源化為產業永續新解方

綜合分析,台灣2050淨零碳排政策將為產業帶來巨大減碳壓力與轉型需求,廢水能源化透過厭氧發酵沼氣發電,不僅可減少用電、降低碳費負擔,更能創造碳權交易與綠電躉購收益,具備經濟效益與社會責任雙重價值。

📌 建議企業應把握2025碳費正式徵收前黃金窗口,加入環境部廢水生質能夥伴網絡,提前部署案場與碳權認證,分散未來碳費成本風險,提升綠電自用比重,掌握低碳轉型競爭優勢,搶佔低碳經濟商機

📌 關鍵結論
廢水能源化不只是環保,更是投資報酬率與企業永續競爭力的關鍵武器。

專營台灣/日本/泰國/越南/菲律賓

工業地產/房地產 買賣出租

物件眾多、無法即時刊登

請直接加LINE ID:803033

0981-681-379 曾先生  告知需求

相關連結

📢沼氣發電、碳權套利3重賺!廢水能源化23億利多全面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