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台灣2035能源版圖大變革!綠能、SMR與天然氣新佈局一次看

作者:小編 於 2025-06-09
137
次閱讀

賴清德總統於520前專訪中首度鬆口,表示台灣未來能源政策不排除「新式核能」,但必須符合三大前提:核安無虞、核廢有解、社會對話有成。他強調,目前台灣供電充足,備轉容量率維持在10%以上,未來即便AI伺服器與半導體用電激增,2032年前也不會缺電,問題在於「缺綠電」。因應氣候變遷與歐盟碳稅,台灣必須提升綠能占比,現階段除太陽能、風電外,亦積極發展地熱、小水力、氫能源。專家認為,台灣能源轉型關鍵在於社會共識與儲能電網建設,並建議公開評估SMR小型模組核電可行性。未來能源規劃須務實整合綠能與新式核能,確保穩定供電、產業競爭力與減碳目標同步達成。

📢台灣2035能源版圖大變革!綠能、SMR與天然氣新佈局一次看


📖 目錄

  1. 🔍 引言:台灣能源轉型的下一步

  2. 📊 台灣目前電力現況與未來需求分析

  3. ☀️ 台灣綠能發展現況:太陽能、風電到氫能源

  4. ⚛️ 核能爭議再起:從傳統核電到新式核能

  5. 📝 賴清德520專訪重點:不排除新式核能的3個前提

  6. 📌 國際趨勢與歐盟CBAM政策對台灣產業衝擊

  7. 📈 新式核能技術總覽:小型模組化核電廠(SMR)與核融合

  8. 📑 核能、綠電與產業用電需求表格逐項分析

  9. 💬 專家觀點:能源轉型與社會共識的挑戰

  10. 💡 筆者觀點與政策建議

  11. 🔚 結論:綠能與新式核能並進,才是務實選擇


🔍 引言:台灣能源轉型的下一步

台灣近年面對氣候變遷與國際減碳壓力,能源結構與政策必須全面調整。2025年即將啟動非核家園政策,傳統核電機組將逐步除役,然綠能建置進度與電網穩定性,讓能源政策成為社會關注焦點。賴清德總統在520前專訪中首度鬆口「不排除新式核能」,引發社會熱議。本文將深入解析台灣能源現況、綠能與核能發展趨勢、國際減碳規範、以及未來可能的能源路徑,並提出可行建議。


📊 台灣目前電力現況與未來需求分析

📌 台灣當前電力概況:表面穩定,結構隱憂

總統賴清德在520就職專訪中強調:「台灣不缺電,缺的是綠電。」乍聽之下,供電似乎充裕,但究竟台灣目前用電狀況如何?根據台電2025年6月8日即時資訊,台灣每日備轉容量率多維持在10%以上,符合國際電力穩定標準。以下為即時數據概況:

指標數據 (2025/6/8)評估標準
峰值負載38,200 MW
總供電能力43,500 MW
備轉容量5,300 MW≥ 10%
備轉容量率13.87%≥ 10%

📌 2032年電力需求預估與挑戰

雖然目前供電無虞,但根據經濟部與台電內部推估,隨著AI伺服器、高階晶圓廠、數據中心等用電需求急速上升,至2032年台灣年用電量將從目前約2900億度增至3500億度,年成長率超過2.1%。其中AI伺服器與數據中心耗電預估成長3倍,佔全台總用電比重將從1%增至4%以上,形成龐大電力挑戰。

📌 問題關鍵在於:「台灣綠能占比不足,火力排碳壓力過大。」


☀️ 台灣綠能發展現況:從太陽能、風電到氫能源

台灣能源結構長期仰賴火力發電,2024年底再生能源占比僅約12%,距離政府2025「20%綠能」目標仍有一段距離。以下為台灣2024發電結構現況與2025政府目標對照:

能源類別發電量占比 (2024)政府目標 (2025)
火力 (燃煤、天然氣)75%70%
核能8%0%
再生能源12%20%
其他 (抽蓄、輔助電力)5%10%

📌 綠能佈局困境與瓶頸

雖然政府積極開發地熱、小水力、離岸風電、氫能源等多元再生能源,但實務上仍遭遇以下四大瓶頸:

  1. 土地用地競爭
    太陽光電須大面積設施,與農漁業、住宅用地衝突明顯,常引發地方抗爭。

  2. 環評程序冗長
    離岸風電二階環評平均耗時3-5年,且易受保育團體與漁業團體反對,進度延宕。

  3. 儲能系統不足
    太陽能、風電受天候影響大,缺乏足夠儲能系統調節,導致離峰時間供電無法穩定。

  4. 電網建設落後
    台灣電網島型孤立,缺乏跨區調度能力,新建離岸風電與太陽能場電力無法即時併聯輸送。


⚛️ 核能爭議再起:從傳統核電到新式核能

台灣社會對核能議題長期敏感,自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後,台灣核能發電占比逐步降低,2025政府目標全面停用核電。然而,國際間小型模組化核電廠(SMR)與核融合技術快速發展,成為國際減碳與穩定供電新解方。

📌 核能技術比較

核能類型特性台灣適用性
傳統核電 (如核四)核廢料量大、社會反對高、安全爭議大✖️
SMR安全係數高、模組化、建置靈活、核廢料量較少✔️
核融合無核廢料、理論安全、技術未成熟、尚未商轉⚪️

📌 國際案例參考

  • 美國NuScale:全球首座商轉SMR預計2029年於猶他州啟用,單座77MW,可依需求擴充模組。

  • 加拿大Ontario Power Generation (OPG):2028年規劃首座SMR,預估2029年上線。

  • 芬蘭OL3核電廠:2023年正式啟用,為歐洲最大核電機組,提供芬蘭14%電力。


📝 賴清德專訪重點:不排除新式核能的3個前提

賴總統於2025年5月20日專訪中,首度鬆口表示,若以下3大前提達成,新式核能將可納入台灣能源選項,標誌著能源政策可能轉向務實低碳的新階段:

📌 核安無虞

須證明SMR設施具備高安全標準,能抵抗地震、海嘯等天然災害,避免輻射外洩,並獲得國際核安標準認證。

📌 核廢有解

SMR核廢料量相較傳統核電減少90%以上,若能制定完善長期儲存及最終處置方案,如深層地質儲存(DGR)、玻璃固化儲存,降低環境與民眾疑慮。

📌 社會對話有成

須透過公開、透明、科學基礎的政策溝通,與環保團體、地方政府、產業界進行多方對話,凝聚民意與政策共識,避免重蹈核四紛擾覆轍。


📣 延伸建議:台灣2030能源布局建議路徑

根據台電與專家推估,2030後若單靠再生能源,台灣電力成長需求無法滿足,建議多元分散、綠能與新式核能並進

能源項目目標 (2035)核心重點
再生能源30%太陽能20%、風電8%、氫能與地熱2%
SMR小型核電廠10~15%逐年建置8~12座50MW級SMR
儲能系統10% 儲能覆蓋電池儲能、抽蓄電廠、氫能儲能
火力發電 (天然氣)降至45%降低燃煤、減少碳排

📌 國際趨勢與歐盟CBAM政策對台灣產業衝擊

2026年歐盟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全面實施,對台灣鋼鐵、鋁、化學、半導體出口形成壓力。

產業別2024出口額 (億美元)CBAM影響
半導體1,620中等
鋼鐵95
鋁製品36
化學72

📌 若綠電供應不足,企業碳成本上升,恐失國際訂單。


📈 新式核能技術總覽:SMR與核融合

🔷 小型模組化核電廠(SMR)

  • 模組化、工廠預製、建置期短

  • 核廢料量僅傳統核電1/10

  • 遇震自動停機、冷卻系統獨立

🔷 核融合

  • 無核廢料、無輻射外洩

  • 需高能量維持等離子狀態

  • 2050年前商轉困難,但國際正積極投資


📑 核能、綠電與產業用電需求表格逐項分析

年份預估用電量 (億度)綠電供應量 (億度)火力供應量SMR核電 (億度)缺口 (億度)
20252,800560 (20%)2,200040
20303,200800 (25%)2,2002000
20353,6001,080 (30%)2,00050020

📌 2025-2035期間若無新式核能,恐需延長火力發電時數。


💬 專家觀點:能源轉型與社會共識的挑戰

國立台灣大學能源所教授指出:「台灣過去能源政策常陷於政黨輪替就改弦易轍,缺乏長期穩定藍圖。能源政策若無社會共識,民眾對政府缺乏信任,企業則投資保守,最終受害的是產業發展與一般用戶。」

蘇教授認為,台灣能源轉型困境在於兩大因素

  1. 社會對能源科技知識普及不足
    多數民眾對核能、再生能源、碳排交易等議題理解有限,媒體及政治操作容易引發恐慌與誤解。

  2. 缺乏跨世代政策共識
    能源政策影響期長達20-30年,若無跨黨派、跨世代共識,政策難持續。以核能為例,核四爭議長達20年,最終未能落實,損失數千億,卻沒為國家增加發電量。

國內知名電力經濟學者則認為,目前綠電與儲能建設進度不足以支撐AI數據中心及半導體產能擴充所需電量,若不妥善規劃,將影響台灣經濟命脈。指出:「2030年台灣AI伺服器與晶圓產業用電成長至少20%,若無新增穩定低碳電力,恐重回高碳排火力發電依賴,與全球碳中和目標背道而馳。」


💡 筆者觀點與政策建議

綜合上述分析與專家觀點,筆者提出以下更具體、具操作性與中長期方向性的建議,協助台灣在2030至2050年完成穩定、低碳、社會共識型能源轉型

✅ 公開評估SMR試點可行性,降低社會疑慮

小型模組化核能電廠(SMR)已成為國際減碳趨勢,美、加、英、法、日皆投入建置,且多數採用高安全標準與核廢料減量設計。建議台灣優先選定離島或偏遠工業區域,作為SMR試點場址,並全程公開環評、規劃、試運轉、廢料處置過程,透過社區參與、科學溝通,逐步爭取民意支持。

✅ 推動地方綠能共享計畫,增加地方政府與民眾支持

現行太陽能與風電場多由大型能源公司承攬,地方民眾僅見變電站、電塔入侵視野,缺乏受益。建議政府推動**「綠能利潤共享條例」**,將綠能收益部分回饋當地社區建設、公共照明、學校冷氣補助、綠帶空間建設,讓民眾感受參與綠能的實質好處,自然能化解抗爭與負面觀感。

📊 根據2023台灣能源白皮書調查,願意支持在地綠能設施建置者,若能享受回饋金、學校電費減免,支持率由48%提升至71%。

✅ 強化儲能與電網建設,提升綠電穩定性

台灣島型電網孤立,太陽能、風電受氣候影響波動大。建議政府與台電加碼投資抽蓄電廠、鋰電池儲能場、液流電池,並規劃智慧電網分流技術,提升偏鄉供電穩定。

📌 根據IEA資料,每提升10%儲能覆蓋率,可增加再生能源佔比7%。

✅ 擬定2050能源長期藍圖,跨黨派推動

能源轉型涉及20-30年長期建設與法規修訂,建議政府成立**「2050能源轉型國家委員會」**,納入學者專家、產業代表、在野黨、地方政府,制定具法律效力的能源長期藍圖。藉此保障政策穩定,降低投資風險,確保國家能源自主與減碳承諾。


🔍 討論:若不轉型,台灣將面臨什麼風險?

若台灣2025後不積極佈局新式核能與綠能、儲能:

📌 產業碳稅壓力急升
2026年CBAM全面上路,鋼鐵、半導體、化工出口若無綠電憑證,每年恐增加數十億碳稅支出,影響出口競爭力。

📌 停電風險升高
若AI數據中心、晶圓廠用電需求如預估成長,2028年起用電缺口恐超過100億度,火力發電無法即時擴充,恐重演2001年513、2021年517停電事件。

📌 國內經濟投資趨緩
多家國際科技大廠如台積電、亞馬遜AWS、Google雲端中心已將綠電比例納入選址評估,若台灣綠電不足,外商將轉往新加坡、馬來西亞。


🔚 結論:綠能與新式核能並進,才是務實選擇

台灣位處天然資源貧乏的海島,發展能源轉型不可能單靠單一能源型態。

筆者認為,務實的台灣未來能源路徑應是「雙軌並行、多元分散」

  1. 擴充地熱、氫能、太陽能與離岸風電

  2. 導入SMR等先進小型核能電廠,分散佈局

  3. 大幅投資儲能與電網建設

  4. 建立區域型綠電共享與利潤回饋機制

  5. 2050能源長期藍圖立法化,保障政策穩定

唯有如此,才能在不犧牲民生、產業、環境與國家安全的前提下,兼顧永續減碳與經濟成長,真正實現台灣的能源自主與淨零願景。

📢 「綠能+新式核能」才是台灣的務實能源解方。

專營台灣/日本/泰國/越南/菲律賓

工業地產/房地產 買賣出租

物件眾多、無法即時刊登

請直接加LINE ID:803033

0981-681-379 曾先生  告知需求

相關連結

(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台灣2035能源版圖大變革!綠能、SMR與天然氣新佈局一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