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為何台灣房價還不跌?3大原因解密,2026才是真正危機!
次閱讀
近年來,台灣房市在政策打房與全球經濟變動下,出現明顯警訊。2024年10月中古屋待售量突破9萬戶,月增6000戶,反映市場供給快速攀升。政府限貸令、空屋稅及央行第七波信用管制,加重多戶投資者壓力,紛紛拋售房產。加上市場情緒轉趨保守,觀望買盤壓抑交易量,導致價格僵持。儘管供給激增,但自住需求與賣家惜售心理,使房價出現調整需時。國際升息與鄰近國家房價下跌影響台灣房市信心,但效果具延遲性,預估房價真正明顯修正需等2025至2026年。短期內高風險區如新北三重、板橋、桃園重劃區與台中七期,去化壓力增大,局部降價潮醞釀。未來房市將朝理性盤整,都市更新與危老重建成為新成長動力,投資人與剛需買盤需審慎布局。
🏠 為何台灣房價還不跌?3大原因解密,2026才是真正危機!
📑 目錄
🔍 引言:房市警訊來襲
📈 中古屋待售量爆增的三大主因
🏛️ 政策干預的影響
💭 市場情緒轉變
🌐 經濟環境的影響
⏳ 為何房價需要兩年才會下跌?
⚖️ 供需調整的時間差
🧱 房價剛性與經濟影響
🌍 國際經濟波動的影響
🚨 中古屋市場的風險信號
📊 高風險地區分析
🔑 影響房價調整的三大關鍵因素
💰 貸款與利率環境
⚖️ 供需平衡
👥 人口與經濟結構
🧠 專家觀點與未來市場展望
📅 短期預測
🔭 中期觀察
🏗️ 長期展望
📝 結論:警訊中的機遇
🔍 引言:房市警訊來襲
近年來,台灣房市經歷了數次重大政策調整與市場波動,尤其自2023年起,政府透過各項打房措施及金融管控,試圖壓抑快速飆升的房價,避免資產泡沫擴大。然而,隨著政策效果逐步浮現,2024年下半年起,市場供需結構出現明顯變化,其中以中古屋市場待售量激增最為顯著,成為觀察房市風向的重要指標。
根據內政部實價登錄與主要房仲品牌聯合統計,截至2024年10月,全台中古屋待售量正式突破9萬戶大關,相較2024年9月的8.4萬戶,單月暴增約6000戶,增幅達7.1%。若與2023年同期相比,年增幅更高達22%,創下近10年來同期新高紀錄。此現象不僅反映市場供給快速攀升,也象徵投資客與屋主持有信心下滑,紛紛拋售持有物件,試圖在市場調整前提前脫手。
各大媒體如《經濟日報》、《TVBS》、《聯合報》也陸續針對此現象進行專題報導,指出目前房市情勢正進入微妙轉折點,市場情緒由樂觀轉為保守,部分投資客開始拋售獲利了結,而剛性自住需求則因高房價與高房貸壓力進場意願減弱,導致整體交易動能急凍。這一現象預告了台灣房市將進入新一輪結構調整期,並可能於2025年迎來實質性的價格修正。
📈 中古屋待售量爆增的三大主因
🏛️ 政策干預的影響:高槓桿投資模式受限,空屋稅推波助瀾
政府為遏止房市過熱,自2021年起接連推出多項打房政策,包含限貸令、房地合一2.0、囤房稅、信用管制與預售屋紅單交易限制。其中,2024年央行祭出的第七波信用管制措施,針對多戶購屋族群進一步壓低貸款成數,最高僅可貸5成,且利率加碼至3.5%以上,使得高槓桿投資模式逐漸無以為繼。高資金成本壓力迫使部分投資客出場,釋出持有物件,進一步推高市場供給量。
此外,空屋稅政策於2024年正式上路,各縣市相繼公告高稅率方案,如台北市、新北市及桃園市分別訂定空屋稅稅率為2.4%、2.0%、1.8%。對於持有多屋閒置物件的投資者與包租公造成顯著負擔,為降低稅負與資金壓力,不少業者選擇拋售物件回籠資金,進一步壓低房市支撐力。
💭 市場情緒轉變:買氣觀望,成交動能急凍
隨著政策面壓力加劇,加上國內外經濟環境不穩定,市場情緒也隨之轉為保守。購屋族對房價持續高漲產生疑慮,普遍預期未來1至2年內房價有回跌可能,選擇延後進場觀望。根據《住商機構》2024年10月調查,全台購屋信心指數下降至48.7分,創下2020年疫情以來新低紀錄,顯示市場悲觀看法普遍。
同時,投資客信心下滑,部分短期套利者擔憂房價修正風險,加上銀行限貸及利率攀升,資金成本大增,紛紛出脫資產獲利了結。2024年第3季,全台中古屋交易量年減幅達17%,連續四季下滑,顯示市場成交動能明顯萎縮,形成「供多於求」的典型盤整結構。
🌐 經濟環境的影響:出口衰退、利率攀升雙重夾擊
2024年台灣經濟成長動能減弱,受到美中貿易摩擦、全球通膨與升息循環影響,出口表現不如預期,根據主計總處預估,2024年全年GDP成長率僅2.1%,創近7年新低。出口下滑連帶影響內需市場表現,尤其高單價不動產交易意願下降。
此外,央行自2022年起累計升息7次,累積升幅達2.125個百分點,房貸利率普遍超過2.3%以上。以一般千萬房貸、30年期計算,每月本息支出增加逾6,000元,對中產家庭購屋壓力急遽攀升。房貸負擔上升進一步削弱購房需求,導致市場成交量縮,形成房價修正的醞釀環境。
⏳ 為何房價需要兩年才會下跌?
在多數購屋族或投資者的直觀認知中,當市場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時,房價理應快速修正、下跌,但實際上,台灣房價調整往往具有明顯的「延遲效應」。這種現象背後牽涉到多重結構性因素,包含心理層面的僵固價格認知、制度性供給與需求變化的時間差,以及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滯後影響。以下我們從三大層面,深入探討為什麼即使待售量大增,房價下修仍可能要等上兩年甚至更久。
⚖️ 供需調整的時間差:賣方心態僵固,市場價格黏性強
首先,供需失衡的反映並非即時顯現在價格上。以2024年10月為例,中古屋待售量突破9萬戶,創下近十年新高,但實價登錄顯示,全台平均房價依舊未出現明顯下跌,僅在個別區域出現微幅修正,顯示市場價格具有高度「黏性」。這種現象主因是多數屋主、建商或投資者具有「價格錨定效應」,也就是依據過去高點作為心理參考價,極不願接受首波價格調降。
此外,台灣房市屬於買方主動出價、賣方可選擇「不賣」的市場體制,在沒有財務壓力下,許多屋主寧可拖賣、出租,也不願降價求售。根據房仲業者調查,2024年全台中南部待售物件中,有超過61%屬於「屋主表態可議價,但尚未明確降價」,反映市場價格僵持結構。
同時,供需調整還需考慮到「買方心理建構期」。當市場風向轉變,買方雖開始觀望,但真正轉為信心不足、擔心價格下跌的「實際不買」心態,往往需經過6~12個月時間醞釀。而買方入場回流,更可能要等市場明顯出現價格修正、或政策再次鬆綁後才會恢復。因此,市場從拋售增加到價格下修,通常需經歷12至24個月的調整期。
🧱 房價剛性與經濟影響:剛性自住撐盤,政策效果遞延顯現
台灣房市具有相當程度的「剛性特性」,也就是房價即便面對外部經濟或政策壓力,短期內仍難大幅下跌。這與台灣家庭普遍高度重視「擁屋」有密切關係。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2023年底,台灣自有住宅比率仍高達84%,其中高達71%屬自住性質,顯示市場多數買盤來自剛性需求,而非投機投資。
在這樣的結構下,即使房價高漲,若非受到失業、升息等明顯衝擊,自住型買方仍傾向於入手、持有,反而撐住整體市場底部。這也是為什麼房價通常呈現「緩跌而非暴跌」,即使市場轉冷,價格也可能先凍漲一至兩年,再視整體經濟情勢調整。
此外,政策工具具有遞延性影響。以2024年新上路的《囤房稅2.0》與第七波央行限貸措施為例,雖然對高持有戶及投資客構成明顯壓力,但其實際影響往往在一年後才會全面顯現,因為房東須等到繳稅季或再融資時,才會真正面臨資金壓力,進而轉售物件。這類政策「前期看不出、後期慢慢反映」的特性,導致市場調整節奏延後。
🌍 國際經濟波動的影響:升息遞延效應、亞洲房市風險外溢
國際經濟變化也是導致房價下修延遲的重要外部因素。以美國為首的升息政策,自2022年起進入緊縮循環,雖然2024年升息步調放緩,但其對全球金融環境仍形成壓力,尤其對新興市場如台灣影響更為顯著。根據2024年IMF資料,全球升息效應對不動產資本市場的滲透率約需9~15個月才會全面發酵。
此外,鄰近亞洲市場的房市崩跌風險也可能外溢至台灣。例如中國房企違約潮、恆大與碧桂園財務危機導致一線城市房價重挫超過30%,連帶影響台商回流置產意願;韓國首爾房價自高點修正超過25%,也使部分投資資金轉為保守,對整體亞洲地區形成資金退潮效應。儘管這些外部衝擊不會立即傳導至台灣,但其對資本流動、投資信心與市場預期具有「潛在冷卻效應」,而這類心理性改變,往往需長時間才會轉化為實際價格波動。
綜合以上分析,儘管台灣房市已顯現供給快速上升、買方觀望、政策強壓與國際環境不確定等多重因素,但由於房價剛性高、市場價格黏性強、政策與心理調整需時間發酵,導致整體房價修正週期往往拉長至18~24個月以上。若2024年下半年為市場翻轉初期,則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才可能是房價實質下修的關鍵時段。
🚨 中古屋市場的風險信號
指標 | 現狀 | 影響 |
---|---|---|
待售量激增 | 某些地區年增幅達30%以上 | 壓力房源增加,價格鬆動風險升高 |
成交量減少 | 較去年同期減少約20%-25% | 賣壓累積,成交周期拉長,資金流動性減弱 |
坪單價微幅下跌 | 平均下滑3%-5% | 賣家試探市場接受度,反映價格開始鬆動的信號 |
📊 高風險地區分析
🏙️ 新北市三重、板橋:投資客出場潮壓力浮現
過去幾年,新北市三重與板橋地區因地理位置佳、交通便利,加上新北產業園區與雙北生活圈效應,吸引大量投資客進場炒作,尤其是在預售市場與新成屋市場表現尤為活躍。然而,隨著央行接連升息,房貸負擔增加,加上政府限貸措施擴大範圍,過去高槓桿進場的投資客資金壓力倍增,近期出現拋售潮,尤其集中在屋齡5年內新古屋與投資套房類型。根據實價登錄資料顯示,2025年第1季三重與板橋地區的待售物件量年增超過25%,成交均價則出現鬆動現象。若短期內買氣無法有效回籠,這些地區可能率先引發價格鬆動與拋售潮。
🏘️ 桃園市重劃區:新成屋、中古屋雙壓夾擊
桃園市近年來因鄰近雙北、重大建設題材如機捷、航空城與多個大型重劃區開發,房市熱度不減,吸引不少雙北外溢購屋族與投資客湧入,造就一波重劃區房價急漲。然而,隨著大量預售屋陸續完工交屋,市場新成屋供給迅速釋出,與中古屋市場形成直接競爭。由於新成屋普遍附帶裝潢、高公設、社區配套較好,部分屋主為求快速脫手,開價具競爭力,迫使中古屋市場售價必須下修以因應。以桃園青埔、中路特區為例,目前中古屋待售量年增近30%,成交天數延長,議價空間擴大至8%-12%。若航空城開發時程再度遞延,或買方觀望氣氛加劇,該區房價波動恐進一步加大。
🏗️ 台中七期:高價豪宅市場去化疲軟
台中七期向來是中部地區豪宅與高總價產品的指標市場,受惠於商業機能成熟、百貨聚落與名校資源,吸引許多企業主與自住型高資產族群置產。然而,隨著市場利空消息增加,高總價物件去化速度明顯放緩。根據房仲業者統計,七期豪宅市場2025年第1季平均成交天數超過210天,較去年同期延長近2成,部分標售物件甚至議價空間上看15%以上。另因高資產族資金轉向海外或多元投資管道,七期高價物件買盤持續縮減,新案銷售率普遍不到5成,預期短期內該區價格波動風險將持續擴大,未來若市場信心持續低迷,恐出現區域性修正。
🔑 影響房價調整的三大關鍵因素
台灣房市在近年歷經快速成長後,市場進入調整期,各界對未來房價走向充滿關注。影響房價變動的關鍵,除了政策面,還包括資金成本、供需結構與人口變化等三大核心因素。以下將逐一說明這三大主因,並分析對市場可能帶來的深層影響。
💰 貸款與利率環境
隨著全球央行持續緊縮貨幣政策,台灣央行自2022年起多次升息,房貸利率已由過去的1.3%水準攀升至2025年平均達2.15%以上,五大銀行新承做房貸利率甚至突破2.25%。房貸利率攀升對購屋族來說,每月房貸支出增加明顯,市場購買力因此進一步受壓,降低剛性需求及投資需求。
此外,央行自2024年中起,擴大限貸令適用範圍,將非自用住宅、高價豪宅及第二戶以上購屋貸款成數降至6成,且針對六都與新竹地區部分熱點區域加強信用管制。高槓桿購房模式受限,使過去靠低利率與高槓桿操作投資的投資客逐漸退場,對房價漲幅形成壓力,也導致短期內市場交易量縮減。
利率上升還帶動定存與債券型保守商品報酬率上揚,降低部分資金轉進房市的誘因,讓房市投資買盤轉弱。根據內政部最新資料,2025年第一季全台建物買賣移轉棟數年減達12.8%,顯示房市成交量降溫趨勢明確。
⚖️ 供需平衡
目前市場最大的結構性問題是供過於求。根據台灣房屋智庫數據,2025年全台待售中古屋量已突破14.3萬戶,創近8年新高,且集中於新北、台中、桃園等熱銷區,造成局部地區房價鬆動。
另一方面,預售案與新成屋供給依然強勁,2023-2024年開工量達歷史高點,預估2025-2026年大量完工潮將釋出逾12萬戶新成屋。當中古屋庫存持續累積、剛性需求無法即時消化,加上短期內人口結構未見轉機,價格自然受到壓力。
此外,隨著投資客轉向「先出租、再出售」,市場租屋供給增加,2024年下半年起租金漲勢趨緩,2025年初部分地區租金甚至微幅下修2%-3%。租金回報率下降,使得原本以租金收益為主的投資買盤縮手,進一步削弱房市投資吸引力。
👥 人口與經濟結構
人口結構是影響房市需求的長期基本面。台灣自2020年進入人口負成長,少子化與高齡化雙重壓力日益加劇。內政部統計,2025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已突破430萬人,占總人口比例達19.2%,預估2030年將進一步攀升至23%以上,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
購房主力群體30-49歲人口數逐年減少,2025年較2015年大減近76萬人,剛性需求自然下滑。此外,若出口動能趨緩、GDP成長放緩,將連帶影響國內就業與所得成長,市場信心恐進一步受挫,間接打擊房市消費意願。
根據主計總處資料,2025年台灣全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僅約1.98%,較2023年下修0.7個百分點,若國際經濟不確定因素升高,台灣內需市場壓力將更加明顯,房市前景也會隨之保守。
🧠 專家觀點與未來市場展望
📅 短期預測
房市短期內仍將持續震盪整理。受制於利率高檔與政策管制,2025年上半年交易量預料將持續低迷,全年交易量預估降至27萬棟以下,創近9年新低。
賣壓集中的區域如新北三重、板橋,台中北屯、西屯,桃園龜山、中壢等地,已出現少數建案價格下修5%-8%的情況,若第二季後市場信心未能回穩,部分區域恐進一步掀起局部降價潮。
🔭 中期觀察
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市場可能迎來明顯調整期。若政策成效逐步發酵、庫存壓力釋放,房價修正幅度可能擴大至5%-10%。同時,若國際經濟波動加劇、美中科技戰、地緣政治衝突持續升溫,資金外移及出口動能下滑將再度衝擊內需信心,使房價調整壓力上升。
🏗️ 長期展望
長期而言,隨著房市需求結構調整,市場終將朝向理性健康發展。台灣各縣市政府積極推動都市更新、危老重建,預估2030年前六都將有超過1.2萬棟老舊住宅列入重建計畫,成為未來房市成長的主要動力來源。
此外,智慧城市、交通建設與產業園區開發也將帶動新興區域房價支撐,市場將從炒短線轉為重視物件條件、地段、生活機能與長期保值性。
📝 結論:警訊中的機遇
中古屋待售量創新高與房價調整預期,為當前台灣房市敲響警鐘,但同時也為剛需族群與長期投資者帶來入市契機。短期內市場波動將加劇,建議購屋者理性評估地段發展潛力、物件屋齡與生活機能,避開高庫存、高投資客集中區域,優先選擇區域價值穩健、具重建或交通建設利多的物件。
對投資者來說,轉向長期資產配置與租金收益型物件,或搭配REITs、不動產ETF、土地型開發案等多元投資策略,將有助於分散風險、穩定報酬。未來隨著政策落實與市場供需調整,台灣房市仍有望走向健康發展,逐漸擺脫過去過熱泡沫化的隱憂。
專營台灣/日本/泰國/越南/菲律賓
工業地產/房地產 買賣出租
物件眾多、無法即時刊登
請直接加LINE ID:803033
0981-681-379 曾先生 告知需求
相關連結
(圖片來源:聯合報)
